姚志文
干部交流制度是我们党历经90多年风雨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之一,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宝贵经验。“空降”干部大多是中青年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批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出来,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空降”干部是加快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事非经过不知难”,干部成长没有捷径可以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践,努力吸收各种知识和营养,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才能健康成长。许多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积累起经验。“空降”干部长期在上级机关工作,一般站位比较高、视野比较开阔,宏观思考、政策研究、政策制定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缺乏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对基层实际情况难有深刻的了解,对基层干部群众的难处和期盼缺乏切肤之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很多“空降”干部反映,在基层每天都要面对那么多棘手的事情、那么多复杂的矛盾,经常感到自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经受炼狱般的煎熬,得到的锻炼是在机关工作所不能比的。
“空降”干部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年轻、有活力干部的加入,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能有效摆脱复杂人际关系的羁绊,为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超脱的环境,使干部能够跨越人情障碍,放手大胆地工作,也十分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
“空降”干部可以促进和保证政令畅通,有效实现上情及时准确下达,下情能够充分真实上达。经常听到上级的干部说下级和基层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影响政令畅通;而基层的干部则抱怨上面的一些政策、制度规定脱离实际,通过干部交流就能有效的化解政令不畅、上下脱节的问题。
所以,有人说:“空降”干部,人地两疏,无亲无故;合作共事,无怨无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大胆工作,无私无畏。许多“空降”干部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明显的变化,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好口碑。
然而,“空降”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重要岗位履职,直接担负起重要领导职责,权力给你了,责任也给你了。所以,必须沉下心来干事业,兢兢业业做工作,真真切切地经受各种考验和锻炼。
“空降”干部不能成为“空讲”干部,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实践中提高能力水平。调查研究是基本功,要多深入调查研究,理清本地发展的思路,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着力点,在保持原来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
“空降”干部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到了基层,心却还在大城市里,一心两用。而且,没有扎根基层的思想,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形象工程,有甚者不能也不愿意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实事。“空降”干部要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要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群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方式来引导群众、动员群众。
“空降”干部不能搞“穿越”。近年来,“穿越”大戏十分盛行。某人因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从所在时间穿越到另一时间,很悬很神奇。借凭现代学到的知识,夸夸其谈于古代,令人瞠目结舌,“古人”敬佩之情便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如果“空降”干部也如同演一场华丽的“穿越戏”,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瞧不起思想落后的群众,处处表现钦差大臣的作派,没有谦虚的态度,对当地干部指手画脚,指责多、指导少;批评多、鼓励少;要求多、帮助少。最后肯定是把自己孤立和封闭了起来。
责编/王慧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