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泽鼎,张弛
摘要:文章分析了普通高校机械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现状,结合机械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学科体系的实际认识,提出了关于机械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为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关键词:机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5-03
一、引言
从近几年来的填报高考志愿情况和人才市场专业招聘情况来看,国家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从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反馈信息来看,现在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学校、学院和教务处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认识到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大纲屡屡被修订;另一方面,部分老师却是很迷茫,不知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同学对所学课程也不是很满意,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用人单位也有意见,花了很多钱招来的大学生还得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顶岗工作,甚至有些需要从头培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也为了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对机械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了解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的变化,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二、跟踪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机械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重点调查河北省内各地市以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地。调查对象为近几年毕业的机械专业大学生,历时半年多时间。为了确保调查的质量和真实性,采用了集中调查(座谈)和分散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问卷调查。为了给调查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依据,我们在去年的七八月份,组织一部分大学生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寄送了八百份调查问卷。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从事岗位。②专业工作。③教学要求。④具体要求。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也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单位性质。②专业从事情况。③对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个体评价。④意见建议。本次调查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问卷回收率达到了81.6%,并且所回收的问卷均填写得比较客观认真,所反馈的信息量比较大,能够充分体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期盼。
2.走访座谈。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与周边地市的一些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毕业生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地交流,恳请他们详谈对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并就教学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汇总情况来看,无论是我们去单位走访,还是请单位来学校座谈,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所有接受调查的单位领导和往届毕业生都认为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非常有利于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同志们的态度也都很积极,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三、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1.对我专业学生的基本评价。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大都能够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工作踏实。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基础扎实,能力较强,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的毕业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35.2%;基础比较扎实,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毕业生占50.7%。在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能够独立承担生产、管理、设计、科研开发任务的毕业生占30.2%;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任务的占54.9%。在行政工作方面: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8.1%;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占28.9%。
2.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评价。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时,有约63.8%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不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公共基础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3.1%和41.7%;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对自己很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分别占25.9%和34.2%。有32.5%的毕业生认為应该加强机械制造方面的教学内容,有21.2%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气控制方面的教学内容,有38.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加强电子与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有81.3%的毕业生要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毕业生结合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中,满意的占28.9%,一般的占58.3%。对于母校的教学问题,认为学院的教学安排太紧、负担过重的占78.4%,认为适中的占11.9%。超过60%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3.出现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普通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不清。目前国内高校对机械甚至工科学生的培养是既要求“通才”又要求“专业”。但是在座谈中,很多毕业生都提出:在短短的大学四年时间里,通过学校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培养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学术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能够现场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过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我们找到了原因:在解放前我国对高校学子基本上是采用通才培养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借鉴了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工科教育在“厚基础、重素质和淡化专业”的通才教育思想指导下,无论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重点大学,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教学的总学时特别是专业课学时都被大幅度削减。然而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机械类专业有着知识面宽、信息量大的特点,按照目前的培养模式,就出现了目前机械类本科人才“基础不厚、专业不精、素质不高”的特点。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机械工程类本科教学,除少数5年制本科外,4年制机械类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内容非常近似,导致学科与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但是从高考招生情况来看,招生批次不同,生源地不同,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从用人单位来看,需要有从事产品开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营销与咨询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同,需要的人才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也各有侧重。因此,用近似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的学生显然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脱节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及动手创新能力的教育。尽管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但是受主客观条件所限,加上高校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基本上还是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创新性教育都不够。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细化学习方向,因材施教。在一般高校中,机械专业大都是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名义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在“淡化专业”的办学思路中,把同学们培养成“通才”。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自身条件,对每个学生的学科發展方向进行细分。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机械专业的特色、学科体系和应用范围等大都缺乏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但是当他们进入高校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后,会对机械专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此时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做出一个定位。首先,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将来是做研究型人才还是做应用性人才。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理论研究,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理论教学,在大学四年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其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如果学生的兴趣是偏重于实际应用,那么可以在培养时加强实践环节,尽可能地为他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供帮助。其次,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分,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三个模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每个模块都可以再次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习方向可以有机械设备的研制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两个大的方向,机械设备的研制又可以分为通用机床的维修和专用机床的设计等具体的学习方向;制造工艺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工艺的规划、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刀具的研发等具体的学习方向。以此对师资力量进行调整和划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向进行归类,如:通用机床的维修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刀具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性人才等。将老师的优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对接。同学们虽然有自己的兴趣,但是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因此需要有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审查和判断,最终明确学生的学科发展方向。在老师方面,依托自己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2.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上述的因材施教,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议:①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毕业设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分配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不匹配。例如:擅长理论研究的导师被分配指导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或者是对液压控制比较擅长的导师遇到了喜欢软件编程的学生。其结果只能是互相迁就,但是这种互相迁就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了。因为老师也不是“通才”,每位老师也只是在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上有着突出的造诣,所以为了让老师们发挥出自己的学科优势,让接受指导的同学们更好地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建议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提前。同学们可以在进入大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后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此时同学们已经学了一部分机械专业的基础课,对专业研究方向不再是一无所知了。而指导教师在找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课、查阅资料、实习实践,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提前打好基础,对于某些合适的课题,可以请同学们提前参与进来。②课程体系弹性化,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方向不太一致,需要学习的科目不太相同,所以需要对整个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作比较大的变动。同学们所学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十几门经典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都需要学习的,其课时和学分可以保持不变。第二类是专业基础课,如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优化设计等,这一部分课程是所有学习方向的同学也都需要学习的,但是对不同学习方向的同学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和优化设计这两门课为例,对于“机械电子工程”学习方向中偏重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型学生来说,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而优化设计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对于“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中偏重机构设计的应用型学生来说,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的要求就相对较弱,其课时和学分可以压缩,而优化设计这门课需要着重学习,其课时和学分需要很多。因此,这一部分课程的课时及学分设置需要弹性化,需要在安排授课时有不同课时和教学要求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第三类是专业方向课,如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对于每位明确了学习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学来说,可以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甚至可以自学某些课程。例如某位指导教师指导微机电系统方面的课题,需要学生学习量子力学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选课人数不够,这门课无法开出,于是可以让学生自学,通过考试后依然可以给学分。
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只要我们注意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2]钟小勤,瞿志豪.构建现代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3]吴何畏.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08,(5).
作者简介:魏泽鼎(1957-),男,河北秦皇岛人,教授,在河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