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婷,雷晓凌,黄红豆
摘要:网络时代下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特征日益凸显,技术的知识性本质逐渐被认知,一个区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然而,不同区域其资源禀赋及知识积累程度不同,技术发展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研究云南省技术发展机制,得出云南省近年来技术发展的路径,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否符合欠发达地区技术发展机制,为今后云南省技术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对促进云南省技术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时代;技术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81-03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网络时代迅速崛起,信息传递加快,技术水平日渐提升。网络时代下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特征日益凸显,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区域间的技术传播比过去快了很多。在网络时代,任何国家或地区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技术,就有可能落后,网络时代的出现为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随着网络时代特征的日益突出,区域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吸收和技术利用的方式都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改变。伴随全球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更加依赖于网络、信息等技术手段,逐渐向知识型企业转变。随着技术的知识性本质逐渐被认知,人们把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的发展联系起来,企业知识管理的积累和沉淀影响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层次。网络时代改变了不同地区技术创新的需要,也改变了不同地区的技术发展机制。如此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获取竞争优势,然而,不是每个地区技术发展都要遵循这个过程,因为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具备技术创新的基础和能力。云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其技术发展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甚至地理环境都具备自身特点,研究云南省技术发展机制,分析近年来云南省技术发展的演化过程,判断其技术发展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云南省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机制,分析其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云南省技术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对促进云南省技术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技术发展机制研究概述
技术发展机制的描述都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研究,然而,基于地区层面,传统模式中技术发展经历着“知识积累——技术发明——技术扩散——技术吸收——技术利用”的过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更快更广,发达地区已经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需要通过持续创新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获得竞争优势;对于欠发达地区,可以吸收利用的新技术还很多,经济实力及知识基础的相对薄弱预示着,欠发达地区无需在技术创新上寻找竞争优势,应当依靠改造现有技术,当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此外,在由杨先明教授主持的云南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一份阶段性研究报告中也曾指出:“网络时代并不需要每一个地区都处于全球技术进步领跑者的地位,它需要的是每一个地区都具备了解、吸收和利用全球技术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了解、吸收和利用新技术比创造新技术更为重要。”
云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实际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的创新、扩散、吸收和利用的发展结构是怎样的?是否符合欠发达地区更注重技术吸收和利用的发展机制?本文将选取合理的指标体系,反映技术发展四方面能力,分析云南省近年来技术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发展哪种能力,各方面能力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三、云南省的技术发展机制
1.技术发展的一般机制。由于各个区域资源禀赋及知识积累的差异,实力强劲的区域可以选择持续创新技术提高竞争力,但也有部分区域则是通过吸收、利用已有的新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减少创新技术产生的高额成本。因此,不同地区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自然不同。如下图所示:
圖1 区域技术发展的路径选择
2.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掌握云南省技术发展过程的重点和核心,研究云南省技术发展机制,课题组在遵循指标建立的综合性、可比较性、实用性和可获得性原则下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反映云南省在新技术创造、新技术扩散吸收、传统技术扩散和人员技能培养四方面能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技术发展机制。2007年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首次发布的TAI指标体系着重衡量的是国家或地区创造、应用技术以及每一位公民享受技术成就的程度,而不是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是一个侧重结果的指标体系。然而,本文研究的是技术发展机制,反映的是技术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要融入技术发展的结果性指标,还要考虑技术发展过程中支持技术发展的过程因素,以及保障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因此,作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增加选取几个侧重过程的指标,建立一套评价云南省技术发展过程及结果的指标体系。
3.数据分析。本文选取了云南省2000~2009年近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云南省统计年鉴》。为避免时间作用的影响,消除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各指标十年来的变化规模,本文查找出10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对原始数据进行折算,形成消除通胀因素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对影响云南省技术发展机制的四方面因素的发展规律及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课题组分别对四方面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的KMO值分别为0.726、0.5、0.735、0.703,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5.145%、84.067%、94.945%、94.966%,四个因子对应着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即新技术创新、新技术扩散吸收、传统技术扩散及人员技能培养,4个一级指标对云南省技术发展的贡献程度分别为85.145%、84.067%、94.945%、94.966%。由此可以看出,在云南省10年的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点是后两个指标在起作用,预示着云南省技术发展过程中仍依靠传统技术来支撑,对于新技术的创造和吸收能力依然缺乏。因此,前两个指标是对云南省技术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而后两个指标是保障云南省技术发展持续稳定的指标。此外,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出各因子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值,得出各因子的因子得分变化趋势图,如图3.2:
图2 因子得分变化趋势图
根据上图独立分析各项因子,可以看出,云南省新技术创新整体呈现持续发展趋势,2004年开始尤其重视新技术的创造,且在2007、2009年有明显上升趋势;新技术扩散吸收的能力有所起伏,2001、2003、2007年都出现回落,2008年扩散吸收能力明显加强,总体仍呈现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在传统技术扩散方面同样是不断发展,且其发展规模非常稳定;对于技术发展的人员培养方面云南也是非常注重的,科研人员的素质及技能不断提高,持续发展,人员技能是云南省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合分析上图,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四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在这10年中没有什么变化,四个指标在发展过程中虽偶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出稳定的规模上升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说明,政府在这10年中逐渐加大了对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第二,图中四条折线的走势基本相同,说明这四个指标间的关系在这10年当中变化很小,看不出政府在四个指标的发展中有何明显的政策倾向或变动,所以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10年政府的技术发展政策沿袭了传统模式,并未出现新模式引导下的发展政策。通过数据分析的过程发现,云南省技术发展的结构是重视传统技术的吸收利用,对新技术的创新和利用还很薄弱。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南省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技术的效用上,应当主动引进新技术,创造更高收益,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创造优越的竞争条件。
四、结论和建议
近10年来,云南省的技术发展机制没有完全遵循欠發达地区技术发展的演化机制,虽然注重技术的吸收利用,但仍沿袭传统的技术发展模式。云南省可以吸收利用的技术还很多,首先应当通过吸收现有技术提高竞争力,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逐渐进入技术创新领域。研究表明,云南省技术发展的演化机制不符合欠发达地区技术发展的一般轨迹。因此,云南省技术发展过程存在着一定问题。虽然云南省更注重技术的吸收利用,但是支持其技术利用的投入力度和基础累积仍然十分薄弱,在技术创新与技术利用两方面的发展力度没有明显差别,发展结构不合理;此外,云南省在科研成果方面(专利授权数)保持着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是新产品的产值在前7年却没有明显提高,说明云南省将新技术商业化的能力还很欠缺;另外,人员技能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云南省的人员素质仍然是其技术发展的弊端,人员技能的发展赶不上技术的发展;最后,技术的知识性本质逐渐显露,企业不断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对于区域的技术发展不够重视,支持区域技术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够,云南省对于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和利用严重不足。针对云南省技术发展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要改进云南省技术发展机制,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意识到技术的知识性本质,合理进行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充分利用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积累;此外,遵循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科学调整云南省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利用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撑力度,重点开展技术的吸收利用;另外,政府企业应当提供机会平台,引导技术发展成果进行高效商业化的转化;最后,为保障云南省技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人员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对于当地人才应当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同时也要提供机会引进不同地区的技术人才,为云南省技术发展奠定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雷晓凌,杨先明.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报告[R].
[2]雷晓凌.泛珠三角区域中云南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策研究C].2010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2010.5:176-184.
[3]林毅夫.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1):53-74.
[4]白雪飞.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体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26-30.
[5]贾凤亭.技术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6,14(1):63-67.
[6]王耀东.技术发展的复杂性机制的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50-53.
[7]张建民.试论区域技术创新机制与过程[J].经济问题探索,2010,(8):75-80.
[8]发展中国家必须提升吸收和采纳技术的能力[J].国际融资,2008,(3):68.
[9]黄庆乐.试析国外两大技术发展模式理论[J].传承,2010,(10):106-111.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校级项目(ynuy201001)
作者简介:倪婷(1986-),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雷晓凌(1973-),指导老师,男,湖南新邵人,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工程管理;黄红豆(1986-),女,湖南常德人,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