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2-04-29 00:44胡启兵
北方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常州产业园人才

胡启兵

近年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众多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主题,虽然各大城市都纷纷在低碳产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这些投入并没有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相反,在低碳产业方面盲目投资的不利因素,如产能过剩等频频暴露。不过,也有一些城市如常州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有不少好的闪光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常州低碳产业集聚发展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其在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成功做法,以供借鉴。

一、常州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举措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全国“第一波”经济大发展,常州成功地进行产业改制,与苏州、无锡等城市一起共同创造了“苏南模式”。 “苏锡常” 曾经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代名词,也是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核心,但是,在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全国“第二波”经济发展中,与苏州、无锡等同在第一军团的城市相比,常州的经济发展有所减缓。在近年来掀起的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第三波”经济发展浪潮来临之际,常州及时地调整经济与产业发展大方向,采用低碳经济示范园区、转移传统产业等做法,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从目前来看,有一定的效果。

(一)精心打造全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

自2009年开始,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低碳经济城市建设,常州作为苏南经济的领头城市之一,当然也把低碳经济城市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过,考虑到常州在我国经济“第二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常州对全国很多低碳产业园区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确定不能在原来具有部分低碳经济性质产业园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减,实行纯低碳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再塑一个低碳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典范,进行一次彻底的低碳园区产业革命,并于2010年成功地找到了低碳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即在2010年6月,被江苏省发改委确认的常州“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在这个区域内,重点集聚与发展低碳产业,吸引国内外顶尖的研发机构与低碳科研人才进驻园区,同时,进行配套的低碳社区建设。数据表明,自园区成立几个月以来,已有包括英国零碳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清华大学EPGB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碳示范区联合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0多家重点科研实体与高端企业入驻。低碳示范区的建设为中外知名企业与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常州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

(二)以龙头低碳企业为根基带动全面发展

要想打造以低碳产业集聚为主的城市发展硬实力,龙头低碳企业及其带动效应是关键。常州利用自身在一些低碳产业发展中的前期基础优势,第一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核电装备产业。以光伏产业来说,常州利用天合光能企业的行业优势(2009被评为“最具竞争力境外上市公司”)等为基础,专门成立了以天合光伏产业园与金坛光伏产业园等为龙头,带动了常州100多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其中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占30%以上。同时常州还利用在35KV及以下高中压变压器生产全国领跑位置,发展核电与风电转化能的低碳或无碳产业的装备制造产业,带动常州几百家变压器生产与配套生产厂家的发展。在光热产业方面,常州有近200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第二是成立专门的低碳产业发展园区,如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有20多家重点科研实体与高端企业入驻,其带动效应将是成倍的增长。第三,在武进区成立功能新材料产业园,其核心企业就有39家,专门从事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工程塑料改性、功能性薄膜、功能性涂料和反光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领域的开发与研究。第四,于2001年成立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环保产业园,以此带动常州400多家相关企业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三)分批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部分高碳等传统产业

常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绝大部分为高碳产业。这些能源消耗大,产生二氧化碳多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城市的发展资金与社会资源,与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波”经济发展很不适宜,并对常州城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起限制作用。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常州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对高碳等传统产业的整体布局,主要采用二个布局大方向,一是向沿江等城市边缘地带转移,一是向周边城市转移。在向沿江等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过程中,重点是在常州沿江等地设立城市相应的工业园区,集中批量性地转移如精细化工产业、印染产业、冶炼产业、水泥产业等这些污染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传统工业,并在这些地区集中进行碳排放与污染的治理。在向周边等城市转移中,常州将部分传统产业整体地向盐城、宜兴等地转移。以盐城为例,早在2002年,常州就一次性地对盐城进行化工、纺织、机械等梯度产业投资8.67亿元。到2009年,完成产业项目231个,总投资额为108.9亿元。这些措施都是采用由城市政府作媒介,企业自主转移相结合,探索出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园区,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方式,常州就有更多的精力发展低碳产业。

(四)加大低碳产业人才投入力度

常州低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人才引进方面,常州在连续两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提前完成的基础上,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5年内重点引进并大力支持1000名领军型人才来常州创新创业,由此带动引进100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资金支持上,以100万元为起步,同时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m2的创业场所和100m2的住所,对属于领军型人才A类的,最高达5000万元的扶持力度。其中,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风能、太阳能、LED、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低碳发展行业。

(五)多种手段刺激低碳产业的发展

常州在低碳产业的发展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政府在低碳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除了采用设立产业园区、低碳人才战略等举措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目前常州总共有国外上市企业11家,绝大部分是低碳企业,国内上市企业17家,有一半左右是低碳企业,这样,保证了龙头低碳企业的资本供应。同样,常州在低碳产业进出口关键环节上采用相关部门实行“白+黑”24小时服务等一步到位的做法,促进低碳企业外销低碳产品。在银行融资方面,重点促进银行向低碳企业贷款。

二、常州低碳产业集聚战略的总结

(一)结合自身特点,设立低碳产业园区

当前,我国大部分低碳园区都是对原有产业园区的升级,原有的配套措施,原有的政策与规范,甚至产业也只是某个产业或产品的低碳化。从实际情况看,根本就不能叫做低碳产业园区,它在功能上也起不了产业园区低碳产业集聚或者集群的带动效应。从常州的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作为江苏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以看到,常州虽然在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第二波”全国经济大发展中速度有所减缓,但没有影响常州发达城市的基础,它的发展速度也只是相对同一个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而言。更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虽然没有给常州带来太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小些。大部分企业为工业实业经济,企业的精力虽然没有放在对外经济发展上,但却放在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企业的技术基础比较稳定,低碳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联系也相对稳定且可靠。拿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来说,常州立足于行业龙头美国上市企业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与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设立相应的产业园区,依靠单晶硅国内领先及相关产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了常州不少相关企业的发展。因此,城市的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必须与当地的核心低碳技术相挂钩,而且,该核心低碳技术必须在国内与国际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与市场领先,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产业的前后连锁效应,以一点带动一个面,从而带动一片。

(二)梯度转移劳动密集型与高碳等部分传统产业

根据当前国际上产业转移的实践,日本学者Kaname Akamatsu(赤松要,1932)提出雁行模式产业转移理论被各国经济界普遍接受,它重点强调发达国家的工业增长水平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相应地上升,这必然造成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在激烈的国际产品竞争中失去比较优势,为此,必须把相关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产业发展到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的一种被动措施。常州在对传统产业的转移中,总体上遵从二个原则,一是向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江边等地方转移,一是向同在江苏的盐城与宜兴等周边城市转移,这是一种主动的转移过程。从常州来说,相比我国其他次发展城市与城市边缘地带而言,这些产业其实仍具有非常强的比较优势,仍能给常州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与回报,这些产业还没有成本上升到没有比较优势的程度,相反,在我国的某些地区,这些行业仍可以大力发展。

(三)优先发展低碳产业人才

从常州对低碳产业人才的投入力度可以看出,当前低碳产业的竞争,是低碳核心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竞争,这就迫使低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有大的投入。在整个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引进是关键,人才培养是基础,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代价可以不止五千万,甚至可以用亿元以上的扶持都不为过,最关键的是这种低碳人才的投入要能带来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纵观国内外低碳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在低碳产业的技术领域还是处于相对低下的程度,大多数低碳产业领军型人才都服务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如果能从这些企业中引进一些人才,其引进的效果就会带动一个城市某个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多渠道鼓励低碳产业投入

低碳产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产业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有一定潜力的低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作支持,其影响可能就是一个面的问题。作为对地方低碳产业发展有责任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部门,必须在这一方面要有支撑。作为银行部门,把低碳产业的贷款放在优先考虑的范围;地方财政对于低碳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地方税收的优惠与减免上,这是一个实在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同情性付出;同时,引领社会资金对低碳产业的融入。其中,让有条件的低碳企业进入国际国内证券市场进行资本募集,效果更好。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常州产业园人才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人才云
常州的早晨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