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恒宇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全会是本届政协最后一次会议,内蒙古的20多名委员善始善终、履行了职责。现就我在大会提交的书面发言和提案,结合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其中谈生态保护建设和节能减排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严格保护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速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公正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政协加大工作力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发言、建议、提案逐年增多,这一议题给政协开拓了一个很宽阔、很有前景的议政建言平台和领域,建议今后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呼吁,持之以恒地把这个议题坚持下去。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二章“指导思想”里明确指出,今后5年的工作,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而转变发展方式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的体会是政协组织、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要与时代主题、主线和内蒙古的实际密切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议政建言的议题。这些年我根据分管的工作,与政协以及民盟的同志们和政协委员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展开多个议题的调研,在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发言和提案,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
胡锦涛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国务院去年21号文件“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文件中,对内蒙古的战略定位,首先是“生态安全保障线”,建国以来国家对内蒙古还是第一次这样定位。
在生态问题上,我们要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巩固国家的生态安全放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富强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据新形势,这次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修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
生态保护最迫切的是湿地,但我国的“湿地保护法”至今还未出台,成为本次会议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按照世界湿地公约,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都是湿地,湿地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2010年我与人资环委、政协委员到东部盟市进行了湿地调研,感到我国北方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特别是我区没有雪山,水资源的涵养全靠湿地。湿地还调节着气候,栖息着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最高,是生态家族的“大家闺秀”,须格外呵护。湿地与草原森林相互依从,草原森林的退化都是从湿地开始的,我国应该抓紧制定 “湿地保护法”。
这些年,我国对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明显加大。根据内蒙古政协、人大和一些政协委员的提案,全国政协多次组团赴草原地区调研“保护草原”议题,我两次陪同调研。在多方努力下,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草原保护奖补政策”,去年全面落实了这个政策,地方也予以配套资金,广大牧民受益。我区得到国家补贴40亿元,自治区配套10多亿,共50多亿提高了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可见,在保护草原的同时也可惠及民生。今后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一步细化、坚持和完善奖补机制。
(二)推进节能减排和碳交易步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比较慢,转变的效果也不如人意。转变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推进节能减排,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去年工作的问题和不足时说“节能减排任务没有完成”,可见确实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一是工业减排,二是充分发挥森林、草原固碳增汇的作用。国家今年1月出台了“碳交易”的试点方案,定了7个省做试点,但没有我区。我在会上写提案建议在西部草原、森林、地区建立固碳增汇示范基地,我们要积极争取。
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加紧了绿色碳汇技术的创新,将碳汇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将碳汇产业化、市场化,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个趋势,抢占先机,会很被动。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特别加强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我区一方面是碳汇大区,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区。可以自行交易,可以先行先试。要发挥市场作用,健全碳汇机制,加快碳排放交易的步伐,促进生物固碳增汇减排步伐,因为生物固碳增汇减排要比工业减排成本小30倍。
科学研究证明,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就是创造碳汇,创造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可以计算出创造的碳汇数量。在会上我建议尽快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实现碳平衡。
因此,应改善我区资源配置方式,以绿色产业换资源,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矿产资源,把沙漠、荒漠的绿化工程配置给煤电企业和能源资源性企业,把真金白银送到农牧民手中,对沙漠、荒漠进行绿化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配置方式。煤电企业在沙漠创造的碳汇可以与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交易,实现自身碳平衡,同时也为农牧民致富提供了机会。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是对的,但要与转变发展方式密切地结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实体经济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象我区这样的资源富集区有双重的压力:一方面国家要提高供电能力,另一方面要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这次政协会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议要明确节能减排的责任主体,呼吁能源企业要积极参与自愿碳减排,同时积极参与碳汇交易,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各项指标。
(三)高度重视我区生态原产地产品的保护与评定
伊利、蒙牛乳制品、小肥羊餐饮连锁、鄂尔多斯羊绒衫等我区地方产品,近些年之所以畅销国内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即这些产品具有大草原绿色、有机的优秀生态品质,或者说它们是内蒙古的生态原产地产品。而我区一些地方的土豆、葵花子、西红柿等产品去年以来一度滞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的优秀生态品质不为世人所知,或者说这些生态原产地产品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评定和认证。
现代商业贸易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市场等领域延伸到生态环境领域。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为由采取限制进口措施,构成了生态壁垒,或曰绿色壁垒、环境壁垒。欲使我国我区出口产业跳出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围栏,就要把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大幅度降下来,使我国、我区生态原产地产品畅销国内外,凭借的只能是生态化的坚实功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启动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首批试点工作,并将“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提高生态、低碳、绿色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列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产品品牌的塑造、保护的责任主体是企业的话,“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的责任主体则是政府。因而,应行政推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尽快实施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制度,政府应部署并统领这个高地,建立符合国情区情、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和认证体系。
二、促进我区文化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次全会的专题进行研究,这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内容。贾庆林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谈今年工作用很长篇幅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还特意指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内蒙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红山文化近几十年考古研究证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自2004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第一次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研讨会,到去年已经搞了八届草原文化研讨会,广大人文学者对草原文化资源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草原文化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色(或本色)进行了提炼,这为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名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都应该进一步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强草原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加强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发展草原文化产业,这对于我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草原生态是草原文化的载体,草原景观是我区重要的旅游资源。恢复纯天然的草原景观在一些旅游地区显得极为迫切。现在有一些地方的草原电线杆纵横交错,汽车随意狂奔,车辙乱压,游客拍摄一张纯天然的草原景象也很难了,要加强保持草原景观的立法,真正把景观资源重视起来。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文化与生态、文化与景观、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之形成“连环相生”。要认真研究无形资源与有形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配置。
我区地域辽阔,大草原、大森林、大山脉、大戈壁、大河流、大湖泊、大文化、大英雄——丰富多彩的有形、无形资源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进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次会议上,有很多委员呼吁在教育方面要发展“文化创意学”,因为这门学科的功能就在于把文化等无形资源与景观、生态有形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在实践操作面上就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些大型生态项目,如果创意到位,筹划好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产品。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的美国的黄石公园、非洲的一些野生动物公园,保留了原生态野性,给人类留了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这都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因为生态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能否在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打造内蒙古的“黄石公园”。这一方面要创意筹划,更重要的是要设立国有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对一些大的项目进行战略性的投资,因为这些项目短期不会有回报。而一旦走俏市场就是大的回报。比如黄山、泰山这些景点主要的维护费用就是保护生态,只要保住那片绿色,就保住了人类永久的心灵家园。
所以要合理规划,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突出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挖掘整合各盟市文化资源,打造各具优势的文化产业品牌。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跨地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力量。重视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中区,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积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加强对辽文化、红山文化、敕勒川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遗存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生态项目相结合。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自治区文化品位的旅游精品项目,大力开发形式多样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
(作者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