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宸城
甘肃灵台县在泾渭之间,接陇中,依岐凤,临关中,扼守着丝绸之路东进西去的咽喉。灵台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着久远的文明和发展史,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县城西北30里的西屯乡境内,有个村子叫白草坡。白草坡西周古墓中大量随葬品的面世,使灵台久远的文明和发展史锦上添花。
在古代兵器中,戈者,《说文》中释:“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作为主战装备和进攻性武器的勾兵,是一种曲头兵器(图1,图2),灵台县出土。商、西周时期,作战多用战车。战车部队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站在车上的戈兵借助车势用戈头“收割”车边敌人的头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描写的就是戈兵车战的宏大气势。随着步兵骑兵渐渐替代了车战,戈才慢慢被别的兵器取代。就像《过零丁洋》中“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描述,干戈已泛指战争了。
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灵台县出土的这支青铜人头钩戟(图3),可谓戟中精品。援基上饰一浮雕牛头,戟上人头呈长颅深目,高鼻窄面,脸上铸有“山”字符号,学者认为这是最早进入河西走廊的吐火罗人的形象。以异族首级置于兵器顶端,有炫示威武之意。戟不仅仅当作兵器名称,也可以直接泛指军队。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毛遂对楚怀王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钺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商及西周盛行。使钺之法合斧、矛、枪三者为一体,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钺和短杆钺之分。钺还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作为礼器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杌闲评—明珠缘》中“碧汉中百十队翔鸾振羽,黄旌白钺”就是对仪仗的描述。灵台县出土的这支西周青铜虎纹钺(图4),长23厘米,宽6厘米,重685克。整体似半环,外形呈弧月状。钺身铸成一只卧虎,虎背为刃张牙露齿衔杖柄,额上刻一“王”字。如此精美,应是当时显示王权的礼仪用钺。
青铜削,《释名·释兵》中释:“给书简有所刊削之刀也。”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乃以震门之言,旋干削籍之谴”。在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这把灵台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削(图5),柄头是镂空銮铃,刀身上浮雕凤鸟图案。一把“削籍”之刀,竟也做得如此精巧。(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