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海贝折值兑换的古钱

2012-04-29 00:44李志兴
收藏界 2012年7期
关键词:古币海贝铸币

李志兴

近日偶见一泉,“崇祯通宝”背穿上“四”、穿左“手”字小平钱一枚,其在各类古币图录中均按先上后左的读法称为“四手”,但未有其释意铸地等相关记载。其与先前所见各时期古币的背文均不相似,义也不得解,遂与其主人索借来细究一番。

“崇祯通宝”为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始铸,早期铸币定每钱一文,用铜二钱,锉磨之余重一钱二分五厘。虽初期朝廷颁令意欲提高币质,但由于社会动荡军饷激增,政府铸钱以盈利为目的,初铸新钱以五十五文作银一钱发出,而后质量逐年下降,有的重不及八分。“崇祯通宝”小平钱背文也较复杂,细分起来可上百种,粗略分类也有六七大类。如钱背用图纹作标记类,在不同位置标有日、月、星、跑马纹等。如用甲至庚等天干作标记类,天干如属纪年,则为崇祯七年至十三年(即公元1634-1640年);另有纪重纪值钱,背文简书,有“一分”、“八钱”及“八”字者,应为崇祯五年时再定钱式,南都铸钱每文重八分,此即南京所铸纪重钱类。还有以钱局名和地名作标记类,如背旧及户旧者指南京户部旧厂,新指新厂,背兵指南京兵部,江指南京操江,广指湖广局,背重指重庆,嘉指嘉川,背应指应天,背榆指榆林,背贵指贵州,背太平指四川太平县,背官指铜官山(在安徽铜陵县,此地产铜);以及当二钱类可分大小二型,背有二字及监二、工二、局二、户二等字。今观该币“四手”背文在以上各项分类中均解释不通,据马定祥先生曾批为云南所铸,细查之下确有此种可能。

明胡我琨著《钱通》记载,嘉靖至万历年间纸钞铜钱并用,铜钱时有贬值,以至不能正常流通。时云南巡抚饶文侃曾上奏:云南这个地方从来不使用铜钱,铜钱在少数民族地区无法流通,请求仍然依照过去惯例,尊重百姓习俗,允许民间用贝币交易。后朝廷颁令:云南此地即不使用铜钱,不必再铸,原来已铸造、贮存于当地库房中的铜钱,让贵州派人到那里搬取,以解决贵州的军饷和兑换银子费用,以后不用再解送回云南。

贝币为商周时期使用货币,周后在中原地区渐为铜铸币代替,然而在云南地区,直至元明时代仍在使用贝币。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时定云南税赋用黄金为计算标准,以贝子折纳,每金一钱值贝子二十索。明永乐九年(1411年)因云南土官申诉,废除了每年向云南征收贝币的法令,但贝币仍在民间流通。据《明史·贾铨传》载,在正统时(1436-1449年),云南土官仍有岁输差发银及海贝之例。而滇人曾有以海贝一枚称庄,四庄称手,四手称苗,五苗称索,又二十索值金一钱的记述。

由此可知明末云南地区的流通货币应以贝币为主,铜钱金银为辅,而云南又产滇铜,在当时“铸厂并开,用铜益多,锏至益少”的情况下,必定会在产铜之地采冶鼓铸。昆明城中旧时曾有街市称作“钱局街”可为佐证。既然产铜能铸币却多用其他地区贩运而来的海贝很不合算,当时的官员们应已认识到,为了让人们接受铜钱,便在背文上明确标示铜钱与海贝的比价来行用,才由此诞生此种特殊的折值钱。但此币存世量较少,可能仅为试铸品,后因明朝急速衰亡而来不及大量铸行罢了。

该币直径27毫米,重约6.1克,铜质微红,有黑褐色包浆,背稍向左移范。现借《收藏界》泉苑栏目发表,希望广大泉友共赏!(责编:丁丑)

猜你喜欢
古币海贝铸币
星月奇观
小古币里的大世界
《海贝卡的小剧场》
小海贝
大侦探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
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铸币收益
长夏之海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总铸币税最优化分析
——基于成本最小化视角*
转轨时期我国财税铸币税效应内生性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