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翔
一个完整的农村空心化过程,通常经历出现期、成长期、兴盛期、稳定期和转型(衰退)期等阶段,因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不同时期长短不一,还可能出现一些波动起伏。
山东省枣庄市邳庄镇的L村,位于邳庄镇以北约4公里,是一个偏僻的自然村,自然地理环境无优势可言,村子的原始形态是住宅都聚集在村子的中心,距离村子中心越远,农宅越少,大体形成了一个以村子中部为圆心的同心圆。村里有117户人家,共412人,其中常住84户,不常住5户,空心户28户。
如今,L村如同我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般,正经历着空心化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L村村民都靠种地养家糊口,生活水平处于解决温饱阶段,很少有人在城市务工,村民收入增长缓慢,除日常开支外,家庭收入所剩无几,村民没有多余的资金更新住宅。村里极少数从事非农产业的村民富裕起来,但因户籍制度的限制,没有机会进入城市,而他们具备更新住宅的能力和意愿,将收入用于盖新房。这一阶段住房的更新率极低,仅有15%,村庄空心化趋势发展缓慢。
80年代初,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该时期L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据L村绝大部分农民反映,仅靠种地挣钱少,务农收入远远低于在外打工,大部分村民尤其是年纪较轻的人都更愿意去城市打工。
到了80年代中后期,L村流向外地人员的规模和速度开始不断增加,村民收入也逐步增长。经济水平提高的村民开始在村外围修建新房,村庄开始进入空心化的早期阶段,出现了少量空住宅。此阶段住宅的更新率较低,一般小于30%,住宅闲置率小于4%,村内空置、废弃的宅基地并不多。
9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继续加快。此段时间,L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加速发展,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村里基本建成了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新修了一条宽2.5米的水泥公路,自来水进入各个家庭,农业生产也进入现代化和集约化时代,种地初步实现了机械作业,农民还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和在外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村民的闲置资金增多。
据L村95%的村民反映,有钱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盖新房。这一时期,L村农户更新住房的比例达到空前的状况,仅2000年—2005年住房更新率就达60%左右,2000年—2007年这一数据更是达到70%。L村现有的新房主要沿着新建的公路成带状分布,村中心多是破旧房屋,几乎无人居住,有的已经坍塌,村庄从内到外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圈层结构,村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新旧农宅“异构”特征。这一阶段,村内空置和废弃的宅基地快速增加,空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L村的住宅依然是以老旧房屋为主体,新建房屋占40%左右,空心户占总户数的24%,住房闲置率偏高。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L村的住宅更新率将进一步提高。
对照L村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生命周期”的轨迹。一个完整的农村空心化过程,通常经历出现期、成长期、兴盛期、稳定期和转型(衰退)期等阶段,因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不同时期长短不一,还可能出现一些波动起伏。
出现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具备更新住宅的意愿和能力,而旧住宅固有缺陷促使农户向村外投资建房,农村空心化现象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空心村主要是由农村的内核系统变化引起的,且富裕农户数量较少,村庄空心化趋势发展缓慢。
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提高。此时前两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成家立户,家庭结构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变迁。这一时期大量村民在村外围修建新房,村庄规模扩展。但新房主要由“核心”家庭的增多引起的,村内空置、废弃的宅基地并不多。
兴盛期。进入21世纪,以短期流动方式为主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加快,造成宅基地“季节性闲置”。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禁止农村房屋自由交易,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并未带来农村居住用地的流转置换,导致农村宅基地的长期闲置,并使村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新旧农宅“异构”特征,促进了农村空心化。
稳定期。由于农村改革发展、土地制度与政策创新等,农村外源驱动力引致的农村空心化趋缓。同时,村内空间环境因部分农户迁出而变得相对宽松,加之政府加强了对农村住宅用地的监管,村庄在外延扩展的同时转向内涵发展,村庄空心化进入稳定期。
衰退期。由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内部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村庄向心力增强,内部房屋的更新率提高,而且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庄拓展建房占地,促使村庄新建农宅的“同构”倾向。
(本文资料来源于《城市化背景下“空心村”现象的实地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邳庄镇L村为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
链接
L村简介
调查之前,初步了解到L村内部有一部分空旧房子,但是,L村是否属于空心村?它的情况是否具有代表性?调查发现,从该村的结构形态方面进行判断,可以将L村归为空心村。
L村现有的新房主要围绕多个旧房点在外围展开分布,形成了一个多核式空心村。该村主要有三个核心,新旧房屋的分布形成了三个圈层。其中,最大的圈层以村子中部为核心,村子中心是连片的空房和断壁残垣,共有空房15户,占该村总空房数的54%;另外两个圈层分别是靠近邳庄镇的村北和靠近公路的村西,空房数分别为8户和5户,各自占总空房数的比例为29%和17%。
结合该村新旧房屋分布的形态和空房率,认为L村符合空心村的条件,它属于由多个单核型圈层组成的多核型空心村。
18—50岁之间的青壮年和中年人构成L村的人口主体,共222人,占总人数的54%;从L村人口的年龄构成可知,L村目前的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
L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占67.1%;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也相对较多,占29%;大学及大专的较少,共有13人,占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仅有2人,占0.9%。
L村的居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比例高达57.6%;其次是在外打工的人员,占26%;再次,L村有一部分人在邳庄镇上做买卖,占8%,这部分人的收入相对稳定,经济状况较好;从事脑力劳动的居民很少,共有25人。
可以说,L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非农产业不发达,没有工业。村民主要靠种大棚取得收入。在过去的几年里,L村曾被评为邳庄镇的“蔬菜专业村”,该村的大棚蔬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据统计,该村现有8%的家庭都种大棚,平均每户种植150米左右,一年的纯收入达一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