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两朝有关治国的大讨论

2012-04-29 00:44吉炳轩
领导文萃 2012年7期
关键词:治河突厥部落

吉炳轩

西汉末年的一次治河大讨论

西汉末年的公元4年,即汉平帝元始四年,西汉朝廷进行了一次治理黄河大讨论,组织讨论的人不是汉平帝,而是以后篡汉自立为帝的王莽。

据《资治通鉴》记载,这一百多人在讨论治黄策略中观点各不相同,史书记载了几种,摘录如下:

一个叫关并的平陵人,时任长水校尉,认为黄河经常溃决的地点,是在平原、东郡两地,原因是这一带地势低下,土质松软。这个意见是在易于决堤的地段蓄水滞洪,通过滞洪来减少黄河汛期对下游的危害。一个叫韩牧的临淮人,当时是个御史,他认为根据《禹贡》关于九条河流的记载,应该把九条河流的故道加以疏通,即使不能疏通九条河流,只要疏通四五条河流,也是有好处的。韩牧提出的是疏浚下游河道的分流泄洪法。一个叫王横的人,时任大司空掾,认为韩牧的说法行不通。他认为黄河流入渤海,入海口处地势较高,地面高出黄河河道,仅疏浚河道水也是下不去的。

这次治河大讨论是一个叫桓谭的沛国人主持的,他在朝中担任司空掾的职位。听取了众多意见后,桓谭曾对少傅甄丰说,这些不同的方案中,肯定有一种方案是对的,应该组织人进行详细考察,权衡利弊得失,制定详尽的工程计划,工程费用不过几万亿,还可以使一些无产业的游民就业,既能治水,又能安民,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但讨论归讨论,王莽要的是形式,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他的心思并不是真正的治河,而是以治河为名捞取关注民生的政治资本,所以讨论完了也就完了,根本没有组织实施。

唐初一次民族政策的大讨论

公元630年,李靖、李世勋在阴山打败突厥颉利可汗,突厥基本被灭,其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被俘和投降唐朝的有二十多万人。如何对待被俘和来降的突厥民众,唐太宗李世民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在朝廷召开了一个民族工作会议,倡导群臣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突厥、铁勒等民族是上古圣贤帝王都不能使他们臣服的人群,陛下您使他们臣服了,借这个机会,应该将他们都安置在黄河以北,分立酋长来领导他们的部落,这就永远没有外患了。这是划出一定区域由朝廷集中安置,把他们固定在黄河以北地区,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的做法。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说是统一的民族,然而他们的种族有部落区分,各有酋长渠帅。如今趁他们乱离分散,各就本部族设立君长,使他们之间互不隶属,形不成统一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分而治之的办法。

魏徵认为,突厥代代在边境上烧杀掠夺,是中原百姓的仇敌。如今有幸打败了他们,陛下因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心将他们全部杀掉。就应释放他们归还故土,不可留他们在中原。魏徵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同意将突厥内迁,而是让他们回到他们的故地去。

温彦博认为,突厥穷途末路前来归附于我,保全他们的部落,顺从他们的风俗,让他们来填实空虚的土地,使他们成为中国边境防御的屏障,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是华人一家、不分族类的观点,认为应该把他们放到北部边境整体安置,并要进行教育,向他们授业传道。

唐太宗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把突厥降服的民众,安置在东起幽州西到灵州的地区,分划颉利原来所统辖的土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的土地为六州,左边设置定襄都督府,右边设置云中都督府,来统领他们的民众。突利被任命为顺州都督,统帅部落的官员。

唐太宗的这一决策是对是错,需要历史地看。好的一面是,这一民族政策维护了唐代早期的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造就了大唐盛世的局面,并加速了中华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繁荣发展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不利的一面是,中央政权衰败,失去有效的控制能力后,到唐中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一直发展到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出现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摘自《清心集》)

猜你喜欢
治河突厥部落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方策是什么?
A Finite-Time Convergent Analysis of Continuous Action Iterated Dilemma
Or.8212/76突厥鲁尼文文书译注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治河论》浅谈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