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方得道
——K空间原“画”志展览
韩愈曾有“原道”一说,里面的“原”作动词,意指探讨和推究。
这次策展人、批评家鲁明军策划的“原‘画志”四联展,集合了唐可、肖克刚、郑德龙、李胤四位画家作品,便是一场对于绘画本身的实验、思考和探掘过程。绘画在今天,不再高高在上或者游离边缘,而日益成为大众媒介,关乎于普遍的生活体验和人们一些日常认同的视觉表达。它是实在的、恳切的。
对于唐可,绘画不再是悬置于生活之上的一种理念,而是以“日知录”的方式与其融为一体;肖克刚的“失神记”多是人在经验之外失神的某个瞬间,被置于时间之外而彻底自由;郑德龙的“意识流”依赖于数码图片的技术性处理,却是没有目的、没有界限的;李胤的“少年游”纪录了少年时代与玩伴在成都“银厂沟”嬉水的生活记忆。四个单元是对艺术家各自创作和实验的一种概括定义,更重新开启和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关于一切外在与内核
想来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理念都先于表达手法而生。“形式”应该是要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关注而服务,甚至说是就是为艺术家本人而生。这种“本体”是抽象的,是跟着艺术家而来,而消亡,有着人文的美好冲动,并能够不断地生长。
当然,无论是思想、人格、技艺、文化,再怎么伟大,最终都凝聚在形式本身。只有形式才有穿透力,成为内心的直接呈现。是最表面的,也是最深邃的。
于是“形式”与“本体”,它们区分开来,又圆融一体,在每一件作品里辩证着美丽。
一场光与物的表演
——那特画廊“物距与光合”艺术展
黑炭、鱼线、人的头发、水晶……“物距与光合”艺术展听起来像是巫术表演,神秘让人好奇。在现场,打造了黑灰白三个封闭空间,整个展厅被遮光布严密包裹,多层分割和视觉改造,艺术作品就放置于这种视觉和感官的预设之中。策展人崔灿灿同陈彧凡、陈彧君、程然、李青、尚一心,吴俊勇这六位来自杭州的青年艺术家一起,用影像、装置、架上绘画的形式呈现。观者像是进入了一卦迷宫,走过层层空间,一边冒险一边体验。
这个发生场里飘荡着的,有模糊的欲望,也有淡然的质疑。或许是因为光的区别存在,所有的一切变得忽隐忽现,忽近忽远。这一点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能让创作者更好地呈现,观看者更清楚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