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后,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社科理论界代表围绕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座谈,代表们提出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重视“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谭文劲
党代会报告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组合成一个整体,以统领四川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来,推出了一个植根四川实践、遵循事物规律、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
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站位高远,统领性、指导性极强。报告第三部分全面阐释和部署,特别强调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我省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充分体现出该战略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取向一致、相互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化”互动是我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侧重强调大力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两者针对的问题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针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都是为了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三、“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努力于快、服务于好,是推进四川科学发展的大战略。党代会报告在分别论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路径,集中论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时,特别注重快和好的统一,更加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都面临着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只有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四川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
科学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基本思路
·成都市社科院院长 程显煜
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省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立足四川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四川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统筹城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系统的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而是要着眼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构建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的体制和机制,这是统筹城乡改革最主要的抓手和最有力的杠杆。
各级党政领导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积极探索又要吃透中央政策,把住统筹方向,使改革规范有序推进;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责任,科学制定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推进步骤,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以改革促进发展,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合法利益,把握好统筹推进改革的重点、力度和时机,使改革扎实有效顺利推进。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战略意义
·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主任 孙超英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
一、它基于对四川省情的深刻理解。省第九次党代会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及“两个加快”的重大决策,取得成效,证明了决策是正确的。在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它是在重大战略机遇期,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需要。四川加快发展的机遇很多。正在实施的成渝经济区,就是我省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为四川发展拓开新的空间。
三、它是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验及教训的深刻总结和简明提炼。“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就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问题而言,也有滞后城镇化、虚假城镇化、准城镇化、隐性城镇化、半城镇化等现象。所以,党代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强调,意义深远。
“两化”互动的政策意蕴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杰
党代会所阐释的 “两化”互动关系,其政策意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化”互动关系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应当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工业化水平,带动城镇化发展。
二是“两化”互动关系中新型城镇化是依托和助力。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规划、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空间分布的依托是新型的城镇及城镇体系;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又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力。
三是“两化”互动,关系协调是关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实际上涉及诸多关系的协调联动。既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又涵盖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还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协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只有有效融合协调这些关系,才可能形成“两化”互动效应。
文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文化厅副厅长 李兆权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省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力量,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重心下移、工作下沉、财力下倾,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最基层延伸,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主渠道,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框架。
公共财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要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建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机制,统筹各方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考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蔡方鹿
我们应深刻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培育新时期的四川人文精神。
充分发掘和利用珍贵的巴蜀文化资源,实施蜀学研究重点工程。实施蜀学研究重点工程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蜀学的内涵及其本质,来把握地域性文化与时代思潮的互动及其意义。蜀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可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巴蜀,面向全国,突出地方特色,将促进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社会和谐。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与建立和完善积极向上的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和时代发展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不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培育四川精神结合起来。四川精神除巴蜀文化精神之外,近代以来,还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地域文化精神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
深刻领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王川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举国上下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我省提出文化强省建设,就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是我省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的一大突破。
如今,省第十次党代会抓住区域文化的特点和地区特色,明确指出建设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产业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必将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凝炼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
·省社科院研究员 杨先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倡导各领域各行业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炼形成导向鲜明、各具特色、富有凝聚力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这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行业精神的培育要积极反映“四位一体”协调、和谐发展的态势,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运行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行业快速增长的发展环境,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
要把培育行业社会责任贯穿到凝炼行业文化的全过程,提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行业社会责任作为行业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全社会科学发展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制定行业目标,凝炼行业精神。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行业全面发展的动力,把职工作为行业发展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行业各项工作的归宿。
社会科学
努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省社科联副主席 唐永进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省社科联作为学术性人民团体,在“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实践中,发挥着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学术理论活动方面:一是经常主动向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学术理论动态,汇报学术理论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三是以课题为纽带,整合社科界力量,开展科研活动,为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服务。四是针对不同时期我省乃至全国国计民生的有关问题,及时召开分析会、研讨会,提出对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在社科知识普及方面:一是在搞好每年三月的科普宣传月、五月的科普活动周活动的同时,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二是以“人文讲坛”为主体的社科普及品牌效应不断扩展;三是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科普读物,支持重要的社科普及读物的出版;四是社科普及立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科研究要服务四川科学发展
·省社科院副院长 李明泉
为了切实把研究视野聚焦在省委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我以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科研使命、建构能力、智力服务以及知识体系上转变观念、调整方向,促进科研生产力的大解放,推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只有当我们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为社会所接受所认可,我们的学术存在才有合理性。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许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又有实践上的突破,这恰恰是社科工作者大展才华、竭尽智力之所在。
这些年,我们社科研究特别强调“问题意识”。但我以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追问、进一步破题,增强社科工作者的“建构能力”。省第十次党代会已对四川面临的发展问题、挑战和机遇作了十分深刻的分析,明确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需要我们针对四川加快发展的实际,潜心研究,拿出有实效、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四川未来五年的发展曙光已经显露,我们唯有扑下身子“走转改”,转变科研方式,才可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科研成果。
改革创新
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 蓝定香
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改革创新是强国兴省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我省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必须走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道路。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要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和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民间资本准入,改进政府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要推进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和监管制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要做强做优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力和活力。
要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