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
人们对改革普遍关切,对当前改革的出路,理论界和实践界提出了许多方案,主张不一而足。在深入实践的观察研究中,笔者认为改革中有三种倾向值得反思。
第一,片面改革的倾向。笔者长期研究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纵观各地干部选任中的一些创新作为,其中也不乏“难言之隐”。以竞争性选任创新为例,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各类干部竞争性选拔,有些地方把党的部门负责人(经常是副职)的职位拿出来竞选,一时间改革风起云涌。如果只图干部比例的扩大,而不问哪些岗位、哪些层级必须开展竞争性选任,可能就会出现该选的不选,不该选的大秀民主,劳民伤财。比如党的部门负责人该不该公选、公选的范围边界在哪里、成本如何计算等都值得考量。原因在于党的部门负责人应当严格对上负责,若由全国公选产生,带来的恐怕不是效率,而是责任关系的混乱。正是这种倾向影响下,中国的改革出现结构性困境:对于改革的总体影响关涉不大的部门性、区域性的改革,有声有色地推进着;但是,涉及整体性的或顶层设计的改革,则犹抱琵琶疑虑重重,改革出现非均衡性发展。
第二,恐惧改革的倾向。笔者长期在基层调研,感触最深刻的莫过于部分实践层面的领导人对于有关机构改革的疑惧心理或抑制态度。用一些干部的话说,“凡涉及人的改革,都很难”,有的地方干部还明确表示,“经济改革可以做,政治改革要三思而行”。还有的干部认为这项探索是“改革成本付出了,但人一个都没有裁掉”。基层对涉及实质性改革表现出了退却和恐惧。
第三,碎片化改革的倾向。改革成为部门化改革,一说起改革就把它当做一项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于是部门成了制度改革的主体。此外,改革还陷入基层创新多、高层改革难的困境,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种改革试点时风生水起,但试点成果并未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框架之内,好的改革办法和措施有些夭折了,有些耗散了,甚至有些被叫停了,从而造成了改革的破碎与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