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露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
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用导入走进新的学习
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最注重一节课特别是一新课的开头导入,志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好奇心不仅是小学生的特点,面对相对成熟的高中生,新异的刺激也是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我们明确了重点、难点,安排了合适的教学步骤后还必须考虑采取何种引用入手段,怎样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上来,使之主动地学习。
因此,要精心设计各种人文活动。如我在担任语文教学时,开设“课前三分钟,看看我精彩”的活动。每节课前3分钟都提供了多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如评析名人名言、学生佳作欣赏、即兴演讲、美文赏析、成语串串香、名著介绍、童话再现、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活动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撞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接受人文熏陶,领悟人文理念,体会人文蕴涵。当然,采用什么活动导入,要看学生情绪、学习氛围及当堂课的内容。
二、善用语言创设学习情境
在情境中教学,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运用情感教育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播放音乐,实物展现,语言描绘,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学语言的使用,利用教学语言把学生深深地带入你所预设的情境中。教学离不开语言,语文老师更离不开优美的语言,因此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效应问题。一节课的讲述语不光要注意语言的音色美、音质美、节奏美、力度美,而且要注意艺术的个性美。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他讲课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声情并茂,使人如见其人;抑扬顿挫,使人如听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越听越有味,越上课越有精力。
三、投入情感抓住学生心理
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这包括很多方面,如教态表情,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等,它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在授课的时候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
用情感去教语文是要求把握课文的情节与情感,必须使学生“走进课文”,“身临其境”,“心感其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喜同悲”,“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研究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智”造疑问提高学生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好奇和疑问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两方面多下工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上去,让学生多思、多想、多说、多动、多求。
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但课堂提问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这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所以我们要在“善问”和“巧问”的同时,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点睛结尾完善学习成果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综观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对“导语”颇为讲究,匠心别具,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鉴于此,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就要避免“虎头蛇尾,提倡“画龙点睛”,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语文老师必须因文制宜,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再扩充领域,开阔视野。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知道了这首诗是描写深秋时节的景色后,就可以让同学更多地知道一些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和名句……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外,还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到杜牧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的特点。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有生命活起来,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耐人寻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