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链接之我见

2012-04-29 01:04郭成军
考试周刊 2012年77期
关键词:启迪文本情感

郭成军

摘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进而成功链接学生情感。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情感链接有效课堂构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课堂对学生思维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情感如何,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尤其是有效语文课堂的构建。

一、依据文本资源的开发,有效链接学生情感

《文心雕龙·知音》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之所以这样说,告诉我们两方面的道理,对于作者而言,辞发源于情动,对于读者而言入情源于披文。无论是辞发还是披文,可以肯定地说都离不开情。语文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应当考虑的是有效链接学生的情感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链接学生的情感必须依赖于文本资源的开发。学生对文本倘若情有独钟,那么将会逐渐地进入文本,学生进入文本一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对文本内容进行补白,通过对文本的补白,学生则能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动令他的学生们折服,孩子们多么珍惜这最后一课,多么伟大的爱国热情。我们的学习处境完全不同于那些学生,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激发出学生怎样的情感呢?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最后一课》,你对韩麦尔先生及他所教的学生是同情还是?学生们知道老师所抛出的问题言在此而意在彼,关键要从“还是”上寻找答案。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研究,深深感到:韩麦尔和他的学生对失去学习母语权利是痛苦的。我们能在自由自主充满着尊严的氛围中学习祖国的语言是十分幸福的。不少学生还表达出这样的观点,祖国被侵略者蹂躏说明祖国不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提高综合国力,富国强民靠党靠政府,更靠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笔者感到教学《最后一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每篇课文都有我们要努力挖掘的地方,我们必须时时处处去做挖掘文本资源的有心人,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则能得到有效的链接。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链接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促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课堂,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依托氛围的营造去有效链接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形成这种氛围的因素应当说是多维的。首先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善于在课堂上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心智。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注意通过传统和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效整合,去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学时,我把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并把作者对父亲的描写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用眼看了,用耳听了,便很快地进入文本,由于对此精彩之处的重锤敲打,比较理想地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有效地链接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能从眼前的情感和两耳的聆听,感悟出精神。其次是每堂语文课都要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读的状态。事实上,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读课文,掌握一定的技巧,富有感情地去朗读,那么则可进入文章的境界,尤其是文学作品,一旦学生会读了,就会认识到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而受到教育,学生朗读方法我们应灵活机动地把握,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学生的朗读,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角色朗读,可以是美读,也可以是素读及学生自读。这些方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教师不必强求。但要真正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言,我们必须让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感情色彩感悟具体形象,这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最后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淡化教师的讲解,高效语文课堂限定了语文教师讲解和连续讲解的时间,这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过程的强化,也是对课堂教学中营造链接学生情感氛围的强化。

三、依托思维的启迪,有效链接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目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而表现性和再现性依赖于什么呢?依赖于学生的想象。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感到: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有其主观的因素,也有其客观的因素。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想象还有赖于我们去引导,语文教学则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的真谛。虽然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思维的活跃期,但我们的方法过于呆板则不可能起到理想的启迪作用,因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的启迪要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初中语文教学既有对文本内容的诠释,又有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我们必须注意以适度的石块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以“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百万富翁就像于勒,他们的表情会如何?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又会怎样?”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缪志华.谈初中语文的教学创新.新课程研究,2009.4.

[3]王旭飞.研究性学习导航[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启迪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