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2012-04-29 22:38:56王涛胡会
考试周刊 2012年79期
关键词:批判性理念教育

王涛 胡会

所谓“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写好“教学反思”,不仅不是额外负担,反而是备课的好“帮手”。它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此实现教师成长。某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多读书,写好日记

一个好的反思往往是对教育教学事件的深入分析,传递给人们一种价值选择,以期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背后都有着较强的教育理念支撑。一些教师之所以写不好反思,关键就是因为缺少深层的教育理念。

从理论上讲,教师通过大量阅读能够快速提升教育理念。但对很多教师来说,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要抽出大量时间去广泛涉猎各种理论都是不现实的,况且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也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读书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应围绕个人承担的课题或需要撰写的教学反思选择要读的书。在读书的方式上,应习惯于做卡片,这种做法有利于加深对所读书重点内容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的语法和句子,还可以利用书边的空白记录自己的思考,这些记录既可以作为以后写作的点,又可以作为专家观点来作为个人教学反思的重要论据。

二、多观察,自我提问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职业和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教学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具有基于“教师个人素质”的独特思考角度,而这恰恰会成为教师写教育反思的重要内容。写反思不仅能够分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更能使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提高个人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当前,新课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如何去落实,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语文课,如果按照现行的教学评价要求,这节课算不上好课,一些环节的处理也不是很到位,但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方式让我为之一振。平时在大多数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这节课上,老师始终这样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却让我思考了很多。从“能”到“想”反映了教师观念的变化。尽管很多学习落后的学生都想回答问题,但一个“能”字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的失败会使学生这样想:“我能回答好吗?”这些学生真的举手了,老师就会给他们机会吗?恐怕在老师的心中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们能回答好吗?让“想”回答的学生有机会回答,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关注,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认可我们的学校、认可我们的教育,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前教育所欠缺的。

三、多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长期的教育影响使得很多老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其实,这样做虽然出不了什么大问题,所写的反思也容易被人接受,但我认为,如果只是习惯于这种思考方式,缺少批判性的思考,就不利于教师写出比较深刻的反思。仔细想一想,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方式、任何教育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流行的教育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使我们看到其中的不足,以促进这种教育方式的完善和合理;对人们反对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可以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内容,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就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过细的量化管理往往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尽管我们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这些东西是很难测量的。教师所能掌握的就是一张试卷,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何况在平时的小测验中,试卷的构成、信度、评价的标准都很不规范,量化的结果更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除了学生的智力和自身努力外,学校教育因素、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因素单纯地看学生的分数,这样测量的分数越准确,偏差就越大,就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精确的量化会导致学生多重人格。虽然知识是可以分化的,但学生的个体和人格是不能分化的,即使是学习,他的心理过程也是整体发生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个人发展的时候就不能说哪些是情感、哪些是意志。虽然我们力求评价的全面和公正,但过细的量化实际上只是关注了几个方面,引导的是学生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大量的实例说明,学生在一定时期表现出某种行为(如主动擦黑板),不做出某种行为(如上课不说话、不看课外书等),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的被动行为。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种不良的教育引导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时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实践中采用这种手段,无疑会获得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当然,撰写教学反思的形式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掌握和运用,从而写出有深度的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
批判性理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