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珏
一次次冲击奥斯卡失利对中国电影人来说,价值在于认识到差距产生的根源。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礼对于全球影视界的重要性犹如科学家们对于诺贝尔奖的珍视。73年以来,这个美国娱乐界最为盛大的节日从未中断,哪怕是在“二战”期间,而奥斯卡也一直保持全美第二高收视率。在全中国影星与影迷为之亢奋之时,奥斯卡对中国电影并不买账,投资达6亿元人民币、被视为张艺谋转型之作的《金陵十三钗》,最终连“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资格也没有获得,这的确让老谋子有点失落。
与张艺谋一起失落的还有曾经称霸全球的胶卷生产商——柯达。原本自2002年起对奥斯卡买断的20年独家冠名权,却出乎意料地抵不住行业形势下滑带来公司倒闭。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地点虽然还在柯达影院,却因为柯达无力支付巨额冠名费改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
此一时,彼一时
荧光璀璨却难掩今年奥斯卡的落寞。在不少专业人士的眼里,奥斯卡的商业价值在受到质疑。第84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是《艺术家》,该片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
中央民族大学文艺学教授刘淑欣向《中国经济信息》表示:“每次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都是商业性、技术性与艺术性三者之间的博弈。这次获得最佳影片的是《艺术家》而不是《生命之树》,有点意外。《生命之树》像‘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的画面,是一种电影诗的形式在进行电影叙事,艺术成就很高。所谓艺术性包含的东西最多,主要指文学的蕴涵与三者结合起来所达到的意识形态的高度。艺术追求的高度在于人性的理解。”
对于今年的入选影片,刘淑欣认为,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操作很熟练,《雨果》和《战马》等,不论是画面的色彩还是镜头的运用在技术上都无可挑剔。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艺术家》,却可以发现它得奖的合理性。《艺术家》是一部向好莱坞默片黄金时代致敬的黑白默片,片中很多戏仿片段带观众重温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旧梦。它也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获奖影片。这部小成本影片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它反映了好莱坞电影人的辉煌历史,更能引起电影人的共鸣和反思。奥斯卡评审有自己的价值观,而《艺术家》却是对美国电影工业历史的反思与价值观的再次温习。
“今年得奖的基本是制作精致的影片,而非制作的大片。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文明体系的反思,是不是节奏、科技、发展越快越好?”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美国精神
本届最佳外语片得主《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也是一部精致的小成本电影,影片通过一个面临婚姻危机的家庭的经历,折射出当代伊朗社会的不同层面:中产阶层人士在婚姻、移民等问题上的价值观、贫困家庭面临的问题、阶层差异、亲情、道德和金钱、法律的冲突、父权社会两性地位的反差等等。刘淑欣说:“《一次别离》有很多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有很多对话,也有很多噪音,电影处于喧闹之中,通过这种艺术方式,表现出伊朗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并通过这些人的麻烦以及冲突,思考人类的普世价值,而电影做好的极致总是思考人的普世价值。”
事实上,这样的价值观遴选在奥斯卡历史上由来已久,当《国王的演讲》击败《社交网络》《盗梦空间》,《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阿甘正传》击败《肖申克的救赎》……我们能够发现这条清晰可见的线索。
美国是个标榜言论自由的社会,没有代表政府意志的电影检查机制。电影公司并不肆意冒犯主流价值观。自1776年以来,美国人一直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就是“美国梦”。它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由此而形成的自由、平等、竞争、积极向上的美国精神亦成为诸多美国好莱坞电影和奥斯卡评审的价值取向。而最终在商业与技术中找到平衡的影片,才能冲出重围,进入奥斯卡评委的眼帘。
中国的磨练
中国有专家评论说,伊朗小成本电影《一次别离》的成功对于中国有很多借鉴之处,当全球盛行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和故事述说时,伊朗电影始终根植于伊朗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中。事实上,这种民族性的文化恰恰根植于普世价值,即奥斯卡所追随的理想。
媒体对于影片投入的过多宣传,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即好电影需要大制作。中国的大牌导演们似乎并不否认,从陈凯歌、冯小刚到张艺谋,拍片投入的资金一个比一个大,《金陵十三钗》的6亿创造了投资金额的中国纪录。但是,随着影片投资的越来越多,中国离奥斯卡却越来越远,远到甚至没有入围。
在刘淑欣看来,“中国电影的问题在于没有好剧本。片子能不能获奖,对于中国来说,技术并不是关键问题。问题在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人道主义角度的东西太薄弱。鲁迅一直批判的就是中国封建的文化传统,总是多数人在为少数人负责,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没有触及人性深处。”她认为,最近流行的中国电视剧里,大宅院的几个女人勾心斗角,包括清宫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太狭隘。艺术最后要给人以真善美。电影的价值在于关注人和人生,并给予我们启迪。让我们更好地估计和判断自己。
对此,刘淑欣提议,中国的电影不仅仅由投资方与导演挑选剧本,可以由专人负责筛选作品内容,把握方向。
《青年电影手册》创办的华语电影史上首个为年度最差影片颁发的奖项“金扫帚奖”已经经历了三个年头,迄今为止并无一人领奖,不过,观众当中的呼声已经高企。刘淑欣认为,中国电影业需要不同的声音。“金扫帚奖”对电影发展形成良好的制衡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中国电影人的成长。此外,她也提醒观众,不必过于在乎中国电影是否获得奥斯卡奖项。
奥斯卡的确是全球性颁奖礼,但它注定是美国模式,中国电影人需要学习的是奥斯卡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与影片内容的厚度。中国影片的每一次折翼奥斯卡,都可视为一次成长,一次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