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稻盛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才是目的

2012-04-29 00:44李红
管理学家 2012年7期
关键词:稻盛农民工哲学

李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稻盛先生拯救日航的一篇文章,深受感动。接着,又读了他的著作《人为什么活着》和《企业为什么而生存》。我觉得,稻盛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看到一个老人已经80岁了,却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从松风工业、京瓷、KDDI,再到日航。稻盛用一生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的力量和经营哲学的力量。以及,作为一个企业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

守住“员工第一”

稻盛的思想,引起了我的很多共鸣。1996年,我秉持“做一顿好吃的饭,让离家在外的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的理念创办了乡村基。从只有一家门店,到成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餐饮公司(2010年9月28日,乡村基登录美国纽交所)。我一直认为,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让顾客满意。例如,在若干年前,我们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我们会主动给他们买保险(当时,受政策限制,还不能给农民工上社保,所以,最初买的是商业保险)。

在前十年,乡村基完全是一家慢公司——10年只开了10家店。在上市后,我们面临着不小的业绩压力,原有的经营理念“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最后创造公司价值,进而才能实现股东价值的理念”受到了冲击。而学习稻盛,则让我明白,还是要坚守原有的逻辑:一定要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一定要通过让员工满意,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和捍卫股东利益并不冲突。

在乡村基,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员工提供福利,例如,农民工的子女考上大学,公司每年会为其提供奖学金;农民工的子女上幼儿园,会享有入园补贴,等等。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感受到,在乡村基,是有希望的,是有归属感的。

以人为本才是目的

很多人都问我,在学习稻盛上,有没有计划?我们在读书上是有计划的,但还没有规划,到什么阶段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能追求立竿见影。另外,我认为,学习稻盛并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才是目的。例如,在之前,我们一直觉得工作很辛苦。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才让人类不得不承受劳动的苦役。而稻盛则让我们明白,工作是磨练灵魂的场所。通过工作,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就感和意义,这是我们学习稻盛的最大收获之一。实践也证明,员工们(包括我)感觉工作没那么累了,精神面貌也好多了。

我希望能通过以人为本,让员工感受到成长,并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通过统一思想,让大家多干活的方式,实现业绩增长。

阿米巴只是工具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哲学共有—哲学是稻盛思想的灵魂,而阿米巴只是工具。实际上,管理工具是非常多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企业也可以采取其他管理方式,不一定非得阿里巴。

在上市后,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组织架构臃肿,应变能力减弱。结合稻盛的经营理念,我们做出了几项调整:一是强调管理者要到一线。因为只有到一线,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决策。例如,产品研发人员到一线,通过观察和交流,就会明白产品好卖不好卖,从而进行改进。二是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将原有的直线式管理转变为矩阵式管理,建立了BMT(BUSINESS MANAGEMENT TEAM)业务管理团队。将一线营运部根据区域划分为几个BMT,将公司职能部门由管理与监督职能,转变为服务支援职能。三是优化业务流程。

总之,我们希望能够减少中间的管理架构,让沟通更加顺畅,从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

是否学稻盛,得看价值观

在学习稻盛上,我认为,最大的难题还是价值观的统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知识型员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大家不要在文化上过度纠结,而是纯粹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会更高。

社会永远是百花齐放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因此,我认为,当一群人因为同一种价值观走到一起,并不是推动某一个“派系”。实际上,在西方管理模式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推崇稻盛,和中日文化吻合度高有一定关系,但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必须学某种方式。

如何做出选择,一方面,和企业家有关,包括他的思想,经历和领悟;另一方面,和企业也有关系。因为每个企业都是唯一的,企业文化也是唯一的。每个企业都是一种融合的文化—老板的文化,企业已形成的文化,再加上外来哲学的文化。因此,选择走什么样的路,一定取决于价值观。 (本文由本刊编辑江涛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稻盛农民工哲学
稻盛和夫以德报怨
稻盛和夫以德报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获取幸福之法
菱的哲学
《稻盛和夫:活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