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本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工作刻不容缓

2012-04-29 00:44陈强努
上海人大月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资源化市民试点

陈强努

人类每天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无处堆放,无法消纳,已成为顽症。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已逾230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每天的生活垃圾处置量已经达到18900吨,大大超过了上海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置能力。与此同时垃圾分类都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应该看到,地球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城市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工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

上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工作的现状

本市自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市17个区县的100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并在同年11月份推广到1000个小区。但工作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居民的参与率不高;分类的准确性普遍较低;更谈不上后续利用。试点小区居民对该项工作的知晓率还是不低的,但知晓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主动。即使街道、居委会经济投入较大,也感到势单力薄。因此有人认为单纯靠人力物力投入不堪重负,难以为继。这说明参加试点小区的人们对该项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必须要纠正认识。其实,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工作在十年前就开始做了,只是垃圾分类标准一变再变,工作做做停停,使部分市民心生抵触情绪。如果现在试点小区也不能坚持下去,将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件。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工作是一项大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千百年生活习惯的变革,公众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对这件事情其实很容易想清楚。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垃圾也会增多。填埋场仅能处理很小一部分垃圾,且没几年就会被填满。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已到了无退路的地步,设想若是现在的试点失败,若干年以后再重新启动,难度不知要大多少倍。要向居民说清楚,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与自己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因此,一定要坚持试点,逐步推广,决不能半途而废。

全方位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减量化处理仍面临不少困难。一些街边虽然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许多人不知如何进行分类投放,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的垃圾。在一些试点社区,由于居委会的大力倡导,也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尝试,但环卫的垃圾车把分类好的垃圾倒在一起运走了,仍然进入末端处理系统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严重挫伤了市民的环保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见,没有完整的收购、运输、加工、销售、成品市场等组织的再利用产业体系的支持,垃圾分类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只能是劳民伤财的空忙。

推进上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工作的措施

必须从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和资源化利用三方面来解决问题。首先要减少垃圾的源头量。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还有的商品采用过厚的衬垫材料,保护功能过剩,也就是常说的过度包装,现在还没有很好解决。过度包装会污染环境。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国家已立法限制过度包装。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于2010年3月28日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国家标准。既然国家已立法限制过度包装,就应该严格执行,从生产企业查起。

其次要做到分类投放,现在的主要做法是分拣。分拣地不无例外地脏水横流,臭气冲天。居民走过避之不及,因此分拣地的选择又成了大问题,有的小区为此还闹出矛盾。此外,分拣工作又脏又累,分拣工的待遇低了肯定不行。利用分拣来开展垃圾分类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要向居民讲清道理,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坚持分类投放。分类时按照可资源化利用的出路来做。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及厨余垃圾六大类。在开始的时候为了方便推广,可以按厨余果皮(湿垃圾)与其他垃圾(干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但干垃圾一定还要按用途再分类。

还要考虑下游的资源化利用处理。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回收废纸可造再生纸节省木材;回收塑料饮料瓶、发泡塑料饭盒、塑料包装袋等可获得二级原料;回收废钢铁可炼好钢,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水污染和固体废物。上海居民家庭生活垃圾中60%是厨余垃圾。垃圾分类试点开展后,居民可把包括剩饭剩菜、菜皮果皮、茶叶渣、过期食品在内的厨余果皮(湿垃圾)与其他垃圾(干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便于后续的收集、转运、处置,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或集中堆肥,可生产有机肥料。其他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需要另外特殊安全处理。为了便于资源化利用处理,要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这些工作可以由政府组织,或者政府出台政策,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开展。

广泛开展上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软件建设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的宣传是初步的,主要依靠试点小区的宣传栏、黑板报、大标语等传统手段,做得好的小区会发放宣传手册。上述宣传远未达到营造全社会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氛围的程度。应该广泛利用电视、广播、主要纸质媒体等手段,高强度地宣传,使市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市民积极参与。同时教会市民垃圾分类,使之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一定要让市民知道,分类投放的垃圾到哪儿去了,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营造环境十分重要。可以让大、中、小、幼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先做起来,起到示范作用;要求学校每学期至少开设一、二次讲座;幼儿园经常开展教育,使小朋友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应该成为上海全市精神文明教育的又一个很好的抓手。2009年开始,为了迎世博,抓了大环境的整治,拆除违法建筑,还要求市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纠正乱穿马路的不良行为习惯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应不断寻找各种契机和抓手,推进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的素质。现在完全可以利用已有1000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契机,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的推广工作,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仅就垃圾分类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硬件还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还是在软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只有大家都摒弃嫌麻烦的想法,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持续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做到垃圾分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全市人民的生活上一个层次。

猜你喜欢
资源化市民试点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