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舍制度和民主之外 反腐无解
反腐败不容妥协。如果我们不是去致力于制度反腐,不是以零容忍的姿态去严打严控严治腐败,而是让民众在心理上降低期待,接受适度腐败,以此换得“皆大欢喜”,那我们的反腐大业必将走入非常危险的境地。腐败问题无法通过“发展”来解决——正如经济发展了,并不能带来社会文明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样,经济发展也不能解决腐败问题。腐败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同样,发展也不是终结腐败的推进剂。舍制度之外,舍民主之外,反腐无解。
2012年第10期 《南风窗》
共治本质是破除权力垄断
共治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独大”和“无法治理”两种现象并存的矛盾。因此,社会共治从本质上说就是破除权力的垄断。破除这种垄断,意味着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政府只是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主体,在该止步的地方必须停下来,承认自己在一些问题上的低效或者无效,让社会发挥功能。从长远看,随着政府职能主动或被动的扩张,有可能会进一步固化全能型政府,固化政府过度汲取财力和政府职能及官员偏好单兵突进的恶性循环。共治理念的扎根和繁盛,会给这个趋势增加“刹车装置”。尤其是在官员竞争性选举程度不高的现实下,共治也能增进民众对于政府的更大认同。但愿“共治”不会成为花拳绣腿,而是真正走出社会管理的一条新路。
2012年6月21日 《光明日报》
公共服务监督缘何疲软?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服务,无论是主体、范围,还是方式、渠道,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监督机制,已成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当前,公共服务监督缘何疲软?一方面,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公众,其监督理念均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某些政府的“父母官”理念使其不习惯监督;一些部门的“多栽花,少栽刺”理念使其不愿监督;百姓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理念使其不想监督;某些新闻舆论的“减少负面报道风险”理念使其不敢监督等。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统一的监督法,现行法律法规存在“过散”、“过粗”、“过弱”的问题。此外,信息化建设滞后也带来监督手段疲软。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监督仍以人工调查、分析等传统方式和手段为主,缺乏信息化手段的实质性运用,不仅监督成本过高,而且监督效率也过低。同时,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真实,导致公共服务监督的公信力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