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娟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突出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氛围轻松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使学生获得创新灵感。教师的任务则是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索材料,组织交流研讨,引导归纳概括,参与实践应用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消除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畏惧和紧张感,使他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教材不同的看法,敢于异想天开,不怕想错、说错、做错,从而激起创新热情。比如,在教完分数乘法后,总结两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与一个因数的大小规律时,教师先出一组口算题:24×2;24×;24×;24×;24×4;24×1。学生很快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后,教师指出:根据上面每题中第二个因数的特点,你能将这组口算题分成几类?看谁分得又快又合适?这时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得出两种分类方法:其一,分三类,即:A.24×2?摇?摇24×4?摇?摇B.24×?摇?摇24×?摇?摇C.24×?摇?摇24×1;其二,分两类,即:A.24×?摇?摇24×1?摇?摇B.4×?摇?摇24×。教师并不忙于评价,而是让学生研究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总结得出,第二种分法最合适。原来两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这一规律。就在练习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又精巧地创设一情境:×××,这道题计算后一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跟,,的大小相比较如何呢?请你不通过计算,猜一猜。由此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空间,又让学生活用了知识,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运用多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思维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1.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即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既有利于深化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往往有这样一些关系,如读到“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时,问:除理解这一关系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启发根据已有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推理出:(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倍;(3)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6)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为3:2;(7)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为2:3。此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通过不同角度的思维、探索,找到了不同的关系。紧接着问:如果知道男生有30人,你能分别求出这些关系中的女生人数吗?如果知道女生有20人,你能分别求出这些关系中的男生人数吗?如果知道全班有50人,你能分别求出这些关系中的男生和女生各是多少人吗?这样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能动思维和充分表现的空间,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激发了求知欲望和创造动机,克服了传统的、定式的、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有了驰骋的空间,知识运用更灵活、更有创意。
2.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是指朝着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经常训练逆向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对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例题:“一项工程,甲队独作需8天完成,乙队独坐需10天完成,两队合作几天正好完成这项工程的?”
学生根据直觉思维,很容易意识到,甲乙两队所共同完成的工作量就是这项工程的,故有÷(+)。这时,教师将“完成”换成“剩下”二字,问:问题的意思有什么变化吗?启发学生这样想:(1)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与原问题有什么不同呢?(2)你的思维还像原来那样吗?让学生领悟到:把问题中的“完成”换成“剩下”二字后,问题的实质不是“剩下”的工作量,而是隐蔽在“剩下”背面的“完成”的工作量。因而两队所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量不再是这项工程的,而是这项工程的(1-)。思维时则要考虑正好剩下,意味着共做几天正好完成这项工程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逆向思维。
三、注重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前人的经验结论灌输给学生,“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注重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把前人的结论当做探索发明的对象,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和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主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及空间,创造更多的探索时机。长期坚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