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怎成全民公敌

2012-04-29 00:44池通
方圆 2012年7期
关键词:行凶医者医患

池通

隐藏在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次次偶然的事件中被揭露出来,不过这些揭露的方式充满残忍和暴力。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来该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男患者,在看病后因对医生医疗建议不满,手持水果刀闯进医生办公室,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重伤。

针对这起恶性事件,愤慨至极的谴责是必然的。但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某门户网站转发该事件后有一个“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您心情如何”的调查,“当时参与人数是6161人,而选择高兴的居然高达4018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判断根源究竟为何?需要对医者与患者进行双向反思。

杀医血案极度恶劣,让人胆寒。毕竟引发凶手拿起屠刀的原因并非直接的医患矛盾,而仅仅是对医生的医疗建议不满。并且,屠刀所指向的是一个似乎毫无关联的实习医生。

屠刀与那位年轻实习医生的鲜血构成了一幅让人愤恨和胆寒的画面。所以对行凶者的谴责是必须的。对行凶者的行为不仅有法律层面的否定评价和科处刑罚,还有来自道德层面的谴责。杀医行为显然是行凶者漠视他人生命权的表现,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失去起码的理性判断。这从侧面反映出行凶者自我心理疏导机制的不健全,他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判断能力,这种对自己行为控制失灵的行为显然要承担法律责任。

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医生被伤害的事件共有11起,造成至少4名医生死亡。虽然每起伤医事件都有其十分特定的原因,但有必要对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做一个整体性审视。为何一部分网民对“3·23杀医血案”所表现的围观心态是“高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虽然不适宜对这样的围观心态做过度阐释,但这至少表明为数不少的网络公民对杀医凶手立场的赞同,赞同的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公众对医者群体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倾向,这一倾向可以被概括为“怨”,甚至是“仇”。

缘何医生成为“社会公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医患矛盾的累聚,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分配层面的体制性矛盾,“就医难”逐渐成为患者心中的积郁。

医生收取回扣与红包俨然成为不言自明的潜规则,药价畸高,医疗系统职务犯罪案件频发,这些都是加剧医患矛盾的现实原因。隐藏在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次次偶然的事件中被揭露出来,不过这些揭露的方式充满残忍和暴力。面对医疗的阴暗之面,从某些患者的视角来看,针对医生和医院的暴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患者群体的“极端救赎”,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在本质上是极端而不人道的,应当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否定,但在非难这种“极端救赎”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思及患者群体在拿起屠刀之前的纠结和无奈?

我们最希望的结果是悲剧终结,在这样的恶性事件中,不管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在扮演悲剧的角色。医院开始武装自己,“头盔、盾牌、防割手套、强光手电、短棍、长棍”的配备,这种武装到牙齿式的医院安保能否终结悲剧?通过医与患双重视角的剖析,能真正终结悲剧的方式只能是医患矛盾的化解。化解的出路在于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腐败的遏制,在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医疗投入的提升,也在于患者心理的疏导和医患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猜你喜欢
行凶医者医患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行凶”含义司法界定探析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行凶事件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