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增长学问与积淀学养的关系

2012-04-29 00:44邓荟予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学养贾府境界

邓荟予

王国维先生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据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读”的授业境界、“明之以疑窦”的解惑境界、“传之以大道”的养心境界。教“句读”只能知事理,解“疑窦”方可明是非,而传“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问,更要塑学养。何为学养?辞典释义为“学问和修养”,于治学可显,后者为递进、为侧重。故此,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于有形处教“学问”,于无形处植“学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最初的“授之以鱼”到其后的“授之以渔”,再到今天的“养之以心”,培养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养,帮助学生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质疑精神”、“探究意识”、“严缜思维”和“扎实学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知识时要时刻思考如何渗透、根植学科素养。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是如何在传授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

■ 智设预习作业,引导自主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系文学经典,文长味深,所以给教与学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如何使这样大部头的文学巨著走进学生的内心,使之有所思有所得,是我进行课程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明确了“教会学生初步掌握小说阅读方法”的知识能力目标后,我进一步考虑如何在教学时渗透学科素养的问题。我想让学生达到“文长而未必废精”的境界,培养他们能够静下身心,伏案灯前,于教师讲解点拨之前,身先探趣,自主研究。

故此,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前,我印发给学生一张贾府俯视图,要求学生勾画出林黛玉的行经路线,完成路线图,并思考贾府是一个怎样的家庭。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批阅作业时,我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作业做得极其认真,还有人对俯视图中某些建筑的位置提出了质疑。当然,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暴露了学生读书不细致,没有深思慎取的问题,而导致路线图错误。上课时,我将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精读、细品,找到错误的原因。经过探究,学生自主地发现“有的细节没读到,有的词句没推敲”是导致错误的根本。于此,学生明白了治学须“严谨精细、一丝不苟”,方可求得真相。

■ 巧辟专题版块,激励质疑深思

讲授小说《祝福》时,我要求学生先阅读文本,并完成几项作业。其中一个专题是“你的思考、质疑”版块。学生提出不少质疑,使这篇教学难度极大的作品有了教学突破口。课堂上,在讨论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一关键问题时,我大量使用了学生提交上来的问题作为探究点,打开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窗口。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每一部分结尾都是写祥林嫂不再被谈及了?这样写用意何在?”学生的这种质疑体现了他们精读、精思的可贵。可见,学生的积淀已经让他们在初读课文时走到了文本的较高层次。作为教师,在设计课时应该站在学生已有的高度上去挖掘文本,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点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涵养心灵,增长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形成了“敢于探究、质疑、深思慎取”的精神,为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打下基础。

冯友兰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目前,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被压力、名利所驱使,已经快要忘记了学习本身是充实自身、提高精神追求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站在更高处,帮助学生摒弃功利、矫正观念,坚持不懈地去培植学养,从而以“德”养“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造、探异求新、严谨求实”的高学养、高素质人才。■

□编辑王宇华

猜你喜欢
学养贾府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诗的“别材”与学养
品“境界”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慎独的境界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立足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学养——评2015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