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梅
摘要: 作者有感于高三作文教学的现状,探讨分析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三作文教学困境人文精神感动
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怕都有过这种头疼不已的时候,作文难教,让一位位学生从最初的“怕作文”,通过高三的突击式训练,指望到高考中文思泉涌、丰收在望,不得不说似乎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梦想。但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在努力中有收获、有自信,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呢?
我认为,必须重点分析学情,从微观角度考虑,努力做到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致力于以下方面。
其一,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伏尼契的《牛虻》、余华的《活着》,这些不是很长,但是很动人。可以在看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汇报课、交流课,然后落笔成文写阅读感受。这样的“三部曲”既能保证学生确实有量的阅读,又能有质的收获。当然,要想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发扬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和老教师的指挥棒作用。推荐作品阅读要有方向的挑选,可以在平时以片段赏析为主,假期以全篇阅读为主。
其二,如果学校没有安排的话,就应该主动向学校提出每周一节语文阅读课的建议。阅览室应该向学生开放,由教务处排好各个班的班次,根据阅览室的规模和可容纳人数合理安排,配置的书籍要包括各种时新的报纸杂志。我校经教师们建议,阅览室正常开放,阅读课正常有序地进行,这是舍得给语文腾出时间的态度,是扎扎实实坐下来读点什么的重要举措,能让学生去主动接受式阅读,才能让浓浓的语文气息弥散在“硝烟战场”。
其三,可以回顾高一、高二的必修及选修教材中的篇目,利用苏教版教材的专题化、板块化知识特点,从课本中找素材,从熟悉的风景中找感觉,例如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其佳句、哲理句都耐人寻味,内蕴的情感深厚,可以借此导引学生模仿他们的创作视角,写写你眼中的故乡,再结合纸笔训练,品评交流。再比如,高二选修教材的《史记》,其中历史风云人物不胜枚举,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回顾这些书本涉及的主要人物,再补充介绍一些如陈平、萧何等这样一些书本上未详细介绍的人物。教师可以安排印发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写作文时才会有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人物。能为高三学生尽到这样一分心力,我认为老师们的辛劳是值得的。
我们不仅要从微观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且必须把宏观的语文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一堂课、每一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空气,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变得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要达到这一点,我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作文贵在高格,做人也以人格高贵为根本。由文观人,文如其人。一个人格低下的人能够写出格调高雅的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作文如做人,首先要在做人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做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就有思想支撑的好文章。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开放的作文空间仰赖于开放民主的教学作风。我们反对把学生只看作被动接受者的形象,要求他们只能俯首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不能有任何个人的见解,更不能有所谓异端思想存在。我们认为这种保守的教学思想无异于是对鲜活生命与想象的扼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丽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为可贵的呢?
要用爱的广角镜和放大镜,聚焦爱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动中成长,在感动中作文。学生太忙于“亚历山大”的考试生活,已经对熟悉的风景没有感觉,对陌生的人群不予关注,这样呕心沥血奋斗的结果是什么呢?反映在70分的高考作文上,很多学生是文思枯竭、下笔无文,笔下没有感动的人物,没有立体的灵魂。其实,生活中偶尔抬头看一看天,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田野里的烈日曝晒下的父辈亲人,他们常年的劳作已经压弯了脊背,他们在夕阳下、余晖中沉默的、周而复始的耕耘着一寸寸土地,他们是大地上最美的风景;当你在挫折与失败的境地中徘徊,当你在误解与失落的情景中沮丧,总能看到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生活的色彩,为什么离开了我们的视野?这些骄傲的灵魂,为什么没有触动年轻的学生们用文字去歌颂他们?
综上所述,实践出真知,最宝贵的是教学相长。要写出好的文章,内容必须富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努力在生活中发掘感动的资源,为写作解套,展开学生写作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