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美亚
摘要: 专题与组课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相比有其特殊性,专题和组课是基于教材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再次开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整合。如何对专题教学语文课堂进行评价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价:学生和绩效;内容与选择;操作与达成。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专题教学评价向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有过程和结果、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维度。
专题与组课和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评价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专题和组课是基于教材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再次开发,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整合。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言,和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一、评价的标准如何界定
课堂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生本思想是我们从事所有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主体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评价方法和策略因课而异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因此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应立足组课整体,关注师生个体,同时亦不能忽视专题组课每节课间的内在的知识及目标的联系。
三、评价策略应分阶段实施
(一)专题教学课前预测与评价
专题组课教学依托教材,但同时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三度的深入开挖。而执教者该把教材挖掘整合到什么程度,何等深度,这并不是执教者随心而定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根据我们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本,所以在进行专题组课设计之前应对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
(二)专题教学课堂评价向度初探
1.第一向度:学生和绩效。
学生的收获必须是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的最重要的向度,必须放在第一位,其余的各项指标必须服从于学生是否确有收获这个大前提,必须为这个大前提服务。学生的收获如何判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学生的心理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是否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中找到幸福感,来激发教学双方心灵“相通”,即“过程”的“健康快乐”,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2)学生的社会“满足”度。通俗地讲即学生能够在考试、活动中“考”好。但在这里,允许我撇开我们所质疑的所谓“功利性”教育和“非素质性教育”,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依然是让学生考出“漂亮”的结果,这比言语中、口头上的“素养”更能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满意,假如撇开这一点,就目前而言,语文课改也许还是一种抽象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我觉得,这是现实,不必掩藏,不能逃避。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的目的促进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收获。不去调查学生的课堂心理满足度,不去看学生课堂的“考查结果”,故意“避开”恶评如潮的“分数”,这样的教学评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这个答案我想应该是清楚的。毕竟,“中评不中用”是谁也不愿赞美的,谁也不愿接受的。
2.第二向度:内容与选择。
评价一堂课时,我们常常喜欢用“自主合作探究”或是“氛围”之类的词汇,但这些指标本质上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而教学方法的努力,其直接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体现教学。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方法又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比较重要。
首先,我想申明的是,语文的世界浩如烟海,一节课却又转瞬即逝,所以,选择哪一点“浪花”有时并无法明确区分优劣好坏,况且,李海林先生提出:“我们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文知识系统。”因此,对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与其花费时间“非议”教材,不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因为这也是一群专家、学者冥思苦想后的智慧结晶,至少在目前,它是最“先进”的,我想谁也不应该或没有资格过于“贬斥”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所以,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踏踏实实教语文,上好语文课,对学生负责,对语文老师的称谓负责,这才是与“现实”相符的理性行为。所以,除了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科学性、准确性错误之外,不必纠缠于内容本身。我想说的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做到:认真思考,避免有明显的缺少价值,缺少方向、缺少目的的“弱势内容”。
我想,很多课之所以被认为上成了政治课、音乐课、活动课,都在于其内容的选择比较“弱势”,忽略或是缺少重视其实用价值取向。假如这些音乐、活动,甚至“说教”的内容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那么语文课为什么就不能上成类似于音乐课、活动课、政治课?
因此,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不要老想着给它“定性”,“扣大帽子”,这是在给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添乱,找麻烦。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一线语文老师要注意:力求教学内容少而精,避免出现“弱势内容”,然后在少而精的内容上追求与学生之间的最大限度的沟通,追求激发最大限度的“产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的选择。
3.第三向度:操作与达成。
王荣生教授说:“一节好的语文课,主要的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在这里,我想我并不赞成网络上很多老师,包括专家所提出的,一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残缺有遗憾的课。我很赞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和真实,但这决不意味着是一种残缺和遗憾,这显然又是有些“偏颇”了。这两者称谓之间,看似反义词,其实“南辕北辙”,天壤之别。因此,课堂教学的追求依然是尽量少走“弯路”,能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你预定的目标,以最短的投入获得最快的产出,这种高效岂不就是孜孜追求的“本领和功力”。当然,为了一节课去“训练”多少遍,去预先“彩排”,那就有失意义,而属于典型的“功利型病态”了。
因此,在操作方式的评价上,我想只要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或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前提之下,教学方式只要适应需要,教学策略只要得当,教学方法只要合适就可以了。总之,不必求全责备,不要死抠细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向度,当是以内容为前提,绩效为归宿,教不必定法,评当无定则,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尊重差异,忌过多渗入个人喜好,以教学发展为目的,教师发展为驱动,多肯定,多反思,少否定,少偏颇,宽容一些,务实一些,不以过程性“成败”论好课或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