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 黄刚 高振明
[摘要] 本文介绍了NGN的发展历程,探讨了IMS体系结构及其优点,并在综合考虑油田业务发展需求和现有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通信网络的演进策略以及IMS在网络融合和演进中的角色和地位,最后提出了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的方案,为今后油田通信交换网制定网络演进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NGN;软交换;IMS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39
[中图分类号]F270.7;TN9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8- 0060- 01
1引言
软交换在油田通信交换网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程控交换机集成、封闭的系统结构,减少了中继互联的复杂性,简化了网络层次架构,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承载网的成本。软交换通过承载与控制的有效分离,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系统结构,便于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使整体建网成本大大降低,网络易于升级,快速实现了低成本全网业务统一覆盖。
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提出为下一代基于IP的网络提供了面向分组数据包交换的多媒体服务及平台,它的核心特点是基于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协议和接入的无关性。由于采用SIP作为核心控制协议,并通过SIP进行业务管理,IMS可以充分利用SIP的优势,更快速更灵活地开发管理移动多媒体业务。
2NGN、软交换与IMS
2.1 NGN
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是指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能够利用多种宽带和具有QoS支持能力的传输技术,业务相关功能与底层传输相关技术相互独立,能够让用户自由接入不同的业务提供环境,能够支持通用移动性,从而向用户提供一致的和无处不在的业务。NGN采用分层结构,包括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以及用户终端,能提供多种业务类型,有语音、数据、视频、多媒体等。
2.2 软交换
以控制和承载分离为基本特征的软交换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分层、开放的NGN体系结构,是NGN核心控制层技术之一。软交换实际上是“控制”,而非“交换”,因为“交换”更多体现在承载层,“软交换网是下一代语音网或下一代分组通信网”的说法可能更贴切。
2.3 IMS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等特性;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综上所述,软交换和IMS是固网向NGN演进的不同阶段。IMS不仅继承了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如控制和承载相分离、智能终端接入和开放业务环境提供,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了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如体系架构的开放性、端到端的全IP架构、完全基于SIP的呼叫控制、用户数据的集中管理、对智能终端完善的控制机制、强大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能力等。此外,IMS在标准化程度、移动性支持、接入无关性、QoS等方面也较软交换有了很大提高。
3IMS体系研究
IMS体系结构和CSCF的设计利用了软交换技术,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相分离、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
在IMS体系结构中,最底层为承载层,用于提供IMS SIP会话的接入和传输,承载网必须是基于分组交换的。无论具体采用哪一种接入方式,只要基于IP技术,所有的IMS用户信令就可以很好地传送到控制层。
中间层为信令控制层,由网络控制服务器组成,负责管理呼叫或会话设置、修改和释放,所有IP多媒体业务的信令控制都在这一层完成。主要的功能实体有CSCF、HSS、MGCF等,这些网元执行不同的角色,如信令控制服务器、数据库、媒体网关服务器等,协同完成信令层面的处理功能,如SIP会话的建立、释放。这一层仅对IMS信令负责,最终的IMS业务流不经过这一层,完全通过底层的承载层做路由实现端到端通信。
最上面一层是应用层,由应用服务器和内容服务器组成,负责为用户提供IMS增值业务。既可以自行开发一些基于SIP的应用,通过标准SIP接口与IMS系统连接;同时,为了支持第三方开发,可以将某些业务能力公开,向第三方提供API接口。
4软交换向IMS的网络演进
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通信,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从长远来看,IMS将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现网软交换系统已经带有用户,从现网软交换系统向IMS的演进有两个前提:
(1)保证现有业务的正常运行;
(2)IMS技术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具备商用能力。
首先新建一套IMS系统,引入新的网元设备,实现宽带智能终端的接入,并增加业务平台服务器,实现多媒体业务、智能网业务等功能,由软交换系统负责现有语音业务的处理,新建IMS负责向用户提供有特色的多媒体业务,如统一Centrex业务、多媒体彩铃、多媒体会议、即时消息/呈现/群组、高清会议、高清IPTV、高清视频电话、融合视讯等等;然后在新建的IMS试验网中新建一套小容量AGCF网元设备,实现基于IMS的PES功能,验证软交换向IMS的演进过程中对PSTN语音业务的继承程度;最后待新建的IMS网络测试试用稳定后,将现网中的软交换机升级为IMS网络中的AGCF或MGCF,将用户数据割接至HSS,将业务逻辑割接至应用服务器,并逐步实现统一计费、统一网管。
5结束语
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软交换网络与IMS网络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通过对现网软交换向IMS演进的分析,结合当前的国际规范、技术水平、厂家提供设备等情况来看,IMS网络完全兼容现网软交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过从网络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非常有必要开始进行相关技术方案的试验,并进行相关技术储备,为今后网络融合奠定基础。相信不远的将来,IMS网络与现网软交换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