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谦
摘要: 新课改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发散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核心,它能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它灵活、独特,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对问题提出独特见解,并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和创造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提出新意,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积淀双基知识、品味诗歌意境、构建故事标题、深挖材料内涵、品鉴重点语句等方面都可以巧妙地训练发散思维。
关键词: 发散思维初中语文教学训练方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巨大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郅庭瑾先生在《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发散思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是靠人的思维来实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发散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核心,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
一、巧用于“双基”的积淀
重视“双基”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着眼于“双基”更应有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双基”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还应明确的是,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创业意识等是更重要的基础。我利用发散思维的关系发散性,有序积淀“双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针对“你是谁”这个问题,写出你与社会各方面及各种人物的关系,学生提供了以下的例子:我是老师的学生;我是广播电台的听众;我是小王的邻居……
尽可能多地写出含某字的诗句、成语;表现爱国、思乡、亲情等情感的诗句;体现勤奋、拼搏、创新等意志品质的名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
二、巧用于诗歌意境的品味
诗的主旨是通过意境来构成的,一首好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不能把眼前的景物直露无忌地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更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我抓住诗的传神之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寻找句中最关键之词。学生积极、活跃,讨论热烈,最后归结为“无人”二字。正因为“无人”所以“舟自横”;正因为“无人”所以是“野渡”;正因为“无人”,才和作者在以上三句里描写的景物如此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艺术整体。以问题激活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疑问:诗前两句说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迢迢,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先远后近岂不矛盾?我抓住契机让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河汉”也就“清且浅”了,有的认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解释,而明明只有咫尺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两种解读,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三、巧用于故事标题的构建
构建故事标题是典型的发散思维、发散想象力训练的方法之一。我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
小威利在他家门前的街上骑他那辆崭新的自行车,以炫耀自己的车技。他把双臂抱在胸前,大声叫道:“妈妈,看!我不用手。”当他骑回来时,从坡上滑形而下,他两脚离开踏板,说:“妈妈,看!我不用脚。”半小时后,小威利又露面了。但这次有点细声细气了,他略略地笑着说:“妈妈,看,我的牙齿没了!”
出示材料后,学生讨论热烈,不久学生给出了以下标题:小小的炫耀;骑车时不该做些什么;试图引起母亲注意的男孩;摔掉自己乳牙的男孩;自行车的进步;摔掉牙齿的代价;宁可不吃,也要骑车;如何迎合牙医不断上涨的开价。
前四个是恰当的,但不是巧妙的;而后四个标题则显示了某种创造性,因为在后面的四个标题中,每一个标题都比前面标题隐含或间接,这八个答案存在着从不巧妙到巧妙这一趋势。
构建标题,要鼓励学生深思熟虑,精益求精,推敲措辞。
四、巧用于重点语句的品鉴
教《孔乙己》一文时,我让学生对“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讨论、探究孔乙己的死因,以此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对不幸者的冷薄,了解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学生甲:孔乙己的确死了,不过我认为他是自杀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没有穿长衫,而穿了一件破夹袄。他热衷科举,一心想往上爬,即使身受科举失败的隐痛仍以读书人自居,他是不可能主动脱掉长衫的。他的长衫哪去了?唯一的解释是长衫被丁举人打烂了,而且威胁他从今以后不得再穿长衫,因为孔乙己玷污了读书人的名声。孔乙己毕竟是读书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他苟活于人世的唯一支柱倒了,他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人世呢,于是他自杀了。
学生乙:我认为孔乙己自杀的理由不充分。科举考试让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成为众人奚落的对象,众口攻击的靶子,这么沉重的打击都没让孔乙己倒下,怎么会被剥夺了穿长衫的资格就自杀了呢?
通过“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的方式进行讨论,定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五、结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们携起手来,在课堂这片广阔的空间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持之以恒,定会有满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