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
“目前为止,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已有80多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近日批露了这一数据,海归回国创业已成为一股潮流,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创业中国”成为当代留学人员区别于以前中国留学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国际金融危机后,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及来华意愿明显加强。据戴斯国际有限公司总管约翰·本森介绍,英国一个针对年龄在22至35岁的中国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70%专业华人希望在将来5年之内回国或去亚洲发展。亚洲成为国际人才最瞩目的地区之一。
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海归海外人才分论坛在深圳举办,与会者就围绕海归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经验与优势、政策与环境、需求与服务等问题,结合各自的创新创业经历以及人才工作体会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海归创业的难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创业难题
融资是目前海归创业最大的困难。一方面,与创投的结合不足。国内目前支持海归创业的资金渠道主要是政府类投资和民间类投资。风险投资虽然已经在国内投资不少海归企业,但投资概率很低。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裁刘继明说:“在美国创业一般都是结合创投,只要你在一个方向做得好就可以创业,比如技术方面好,创投就会帮你把资金、管理等弱项补足,而在中国这方面比较缺失,需要你自己去组建一系列的团队。”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认为,目前国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成熟,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海归创业者的金融需求。海归创业,投资规模和主体特征差异性较大,对投融资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多样化的特点。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是海归创业的重要隐患。海归创业企业多是研发导向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不正当复制、不规范操作及侵权现象;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处罚力度不够,取证困难,聘请律师的维权成本过高;三是部分海归在创业初期尚未处理好与以前自己在国外知识产权的问题。美国硅谷科技协会理事长、广州威格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群指出,归国人才一定要处理好与以前自己在国外知识产权的问题,技术的分界一定要分好,在国外参与的研究不同于你自己的独立研究成果。尤其是公司今后要上市,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将会是公司发展的隐患。
寻找合适的国内合作伙伴并处理好相互关系是普遍难题。交流中,创业企业代表反映困难比较大的一是寻找具有合作互补性的国内伙伴,二是处理好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根据王辉耀等人的调查,53.8%的海归人才认为海归不了解国内商务游戏规则,不知如何与国内合作伙伴打交道。回来创业的海归们,由于离开中国多年,对本土的商业规则、文化理念、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等都相对陌生。找到合适的本土合作伙伴对创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寻找和选择具有优势互补性的合作伙伴或工作团队,是海归创业者们普遍面临的难题。此外,在海归创业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寻找伙伴更艰巨的挑战。
文化与观念的冲突问题日益凸显。王辉耀指出,53.3%的海归人才认为海归的东西方双文化背景使他们时常面临两种文化的冲突。深圳云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元顺从自身经历出发,总结了回国后的“4个不适应”:
一是人情关系不适应,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与西方的很大差别,人情关系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影响;二是面子问题,在美国时大家习惯了团队的竞争淘汰机制,包括团队外部竞争和团队内部竞争,在美国一个年轻人的团队淘汰掉院士的团队很正常,在中国不可能;三是公平观念不同,中国讲的公平是结果公平,中国项目结题基本上验收都通过,而美国讲究的是起点公平,结果可以有很大差距,甚至在中间就可以把你项目停掉;四是工作目标不同,中国很多非常好的科研成果在项目验收会的时候,给我一种完成任务的思想,也就是项目验收通过项目就结束了,而不会去想后续不断去做,并进行成果转化。
重点加强完善软件环境
与会嘉宾就更好促进海归海外人才在华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在完善硬件环境的同时,重点加强完善软件环境,如法律法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
增强政策的预期性,让海外人才知道发展到什么程度将会获得什么支持。深圳云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戴元顺说,深圳市有关政府部门通过一事一议等特殊政策为其打消了回国前的顾虑,并提供了在美国得不到的发展机会。
鼓励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对接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应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发挥海归创业和本土民营企业优势互补、结合发展。可以举办活动与论坛,为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同时要放宽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的合资企业进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限制,把支持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政策真正具体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