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晨静 王晓朴
【摘要】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党长期执政的要求,我们党必须努力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本领,加快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目标和要求。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可以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执政资源的新整合、适应执政使命的新要求。
【关键词】执政党学习型政党建设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①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为了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发展,适应长期执政的要求,我们党作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决策。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涵、目标与要求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来建立学习型政党,使学习型政党的建立能够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能够科学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的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和党所领导的事业。②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应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把党建设成为善于学习创新的执政党,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造长效、高效机制,通过不断提升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使我们党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③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的新变化
第一,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适应世界环境出现新的变化。重视和加强学习,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既对我们造成了压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对我们党的长期执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能力要求,迫使我们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进一步开拓视野,以迎头赶上这股正在兴起的世界潮流。“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④
第二,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适应国内环境出现新的变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把执政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适应党自身的变化。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执政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党建设成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政治组织。全党只有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永不自满、永不停滞,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使党不断适应执政资源的新整合
所谓党的执政资源,就是党进行执政所依靠和运用的支撑元素和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资源面临新的整合。建设学习型政党,提升党对执政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能力,为党的执政提供更多的支撑,是长期执政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的重大举措。
第一,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整合党的群众资源。群众资源是指执政党从群众那里获得认同、信任和物质或行动上的支持。如果一个政党的执政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在得民”。因此,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整合党的群众资源,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执政党要畅通人民的利益诉求渠道,用法制化的手段集中群众的智慧,保证党的决策反映人民的愿望。要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接受群众的监督。总之,党要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二,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整合党的组织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强大优势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党具备了成熟的中央领导群体,拥有一大批出生入死、千锤百炼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支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队伍,建立了遍布全国、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基层组织。这些雄厚的组织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宝贵财富,继续利用好这些组织资源是持之以恒的任务。这些组织资源的变化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培养和提高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的能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勇于面对时代挑战的政党的必要选择。
第三,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整合党的社会资源。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塑造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领域纷纷出现。为了应对社会转型期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领域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我们必须建设学习型政党,培养和增强应对新的组织形式出现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也是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使党不断适应执政使命的新要求
第一,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完成领导改革与发展的使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⑤如今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以引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时,理应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学习传统,继续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应对“长期执政”的考验。
第二,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有许多障碍。这预示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升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来作保障。建设学习型政党,唤起全党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消解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能力,培养化解矛盾、开拓创新的能力,提升政党的整体公信力,是党长期执政的必要选择。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党在时代风雨的洗涤和历练中引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第三,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我国面临着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压力的背景下的重大战略决策。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管理不是让被管理者强制执行管理者的意图,而应该让被管理者通过学习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把自己的愿景同组织的前途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共同愿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创新、什么叫发展和创新、为谁发展和创新、靠谁发展和创新、怎样发展和创新等基本问题形成共识,并自觉地付诸行动。为此更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在全党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氛围和制度,使全党上下形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愿景和合力。
(作者单位分别是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3052)
注释
①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16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5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