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金
一、营造积极探究的自主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学科,不仅要求研究对象多元化,而且要求着眼点与研究方法具有多向性。正因为如此,地理教育不应简单地强求学生对问题仅有惟一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开放式教学,通过设置“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这种多“动”的过程中,打破教师预设的课堂,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尝试用新的知识、理念、视角、方法去看待地理事物、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案例Ⅰ:《必修一》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本“问题研究”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该“问题研究”设计的相关问题,答案不应是惟一的,尤其是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结论也无优劣之分,合理即可。作为教师,在明确“问题研究”的设计意图后,应引导学生从分析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入手,根据不同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绿化方案。为引导学生完成该“问题研究”,可将学生分成三组,设计三道探究题,分组完成探究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其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2)查询资料,了解在西北地区城市大量铺设欧洲冷季型草坪可能产生的问题。
(3)对比欧洲西部和中国西北的气候差异。各组完成探究任务后,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由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和异议,在三个探究问题得到基本认同后,引出第四个探究题。
(4)对西北地区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实践综合分析的动态课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从全球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分析地理问题。促成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系统地理教学中注意借助区域实例去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和规律,支持地理观点。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意用系统地理的观念解释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总是同这个区域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必须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特征,了解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的内在联系。
案例Ⅱ:《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要求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对荒漠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本节课的学习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认知。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常识中对荒漠化的认识,结合“西北地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在构建的知识网络下,清晰地看到本区域最大的特征是“气候干旱”,并且从东到西越来越干旱,其它特征都是建立于此特征之上,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了这一认识后就能动态地分析该区域土地退化过程和防治措施。
三、倡导言论自由的活跃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舞台,更是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但是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大多数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认为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慢,有时候抓不到重点,达不到预设的答案或要求。所以,不管工作量有多重,自己有多辛苦,教师宁愿自己唱 “独角戏”,也不愿意与学生同台共舞,不愿意尝试和学生一起合奏课堂的最强音。课堂上,教师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一节课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说到动情处更是热情洋溢。教师不厌其烦、倾其所有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大多数时候,其结果并不如预想中满意。生源好一点的学校,学生还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偶尔配合老师,回答一些问题。生源差一点的学校,学生索性在课堂上玩起自由主义,干自己想干的。最终结果是:一方面教师精心备课,细心讲解,学生却没能达到像古人推崇的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着活跃思维和创造力的个体,尤其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大大超越教师。他们也特别喜欢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踊跃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时,教师边听边思考,正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提升,如果感到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或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适时插入一个澄清性质的问题,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学生的思维回归主题。
例如,讲述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对策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特点不同,荒漠化的防治也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所列举的对策,应充分实施教学民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不同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及措施,并进行研讨交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否也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现象,如何治理?为什么要停止对海防林的破坏,还要及时补种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树木等。
四、关注及时开发的生活课堂
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承载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新信息。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反映我国和全球经济、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等热点问题和社会焦点,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热点问题不可避免,但热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仍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关注身边的地理信息,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地理材料,及时开发生活课堂,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结合,将其回归到课堂,培养学生从实际场景出发,寻找课本与生活中地理信息相关的地理素材,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主动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领会地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深化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2012年4月以来,中菲南海摩擦不断。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下列时事素材: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群岛划入其版图,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先是抗议我国旅行团前往西沙群岛,后又任命了西沙群岛主席。中日琉球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我国海军护航编队到亚丁湾、我国13名船员在湄公河遇害等。这些素材的展示,可加深学生对海洋和海军力量强大性、重要性的理解,使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