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层面的地理新教材分析

2012-04-29 12:16孙静涛王幼俊
地理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作业系统重难点人口

孙静涛 王幼俊

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是指对教材中教学单元(一章或一节)的分析,主要包括教材的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教材的双层系统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地理新教材分析

1.教材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1)结构分析。即将教材章节划分为若干教学知识点的过程,为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如明确教材内容中地理概念、规律等知识点的数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的详略等)提供依据。首先,在分析教材教学因子基础上,用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形式,呈现教材各节知识点之间的并列联系、主从联系、因果联系等,以明确单元教学知识体系及知识结构特征,为把握和突破单元教学重难点内容提供依据。其次,划分单元教材各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数量,合理分配单元教学课时。

(2)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是明确单元教材中与教学目标密切的知识点,即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原理性、成因性、规律性知识。难点分析是明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分析教材单元的重难点,既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教学过程的把握、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教材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即对地理教材课文、图像、作业系统进行分析,深究课文、图像与作业系统之间的联系,掌握课文系统中的基础知识点,挖掘图像与作业系统蕴含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2)深层系统分析。地理教材的深层系统,是指含有地理智能和思想教育意义的地理知识系统,是由地理概念、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地理理论等构成的。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角度阐述的,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则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所以地理教材深层系统分析应以地理教材内容为载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分析。

二、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的微观层面分析

1.高中地理必修2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标,围绕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个主题设置了6个单元,突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主线。现以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单元结构及重难点分析。

步骤一:划分单元教学因子

本章共有6个教学因子,分别是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个;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2个;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2个,具体内容分别是①工业区位因素;②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③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⑤传统工业区;⑥新兴工业区。

步骤二:画出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图(图1)

步骤三:教材单元分析详解

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延续,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及人地关系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具体内容安排顺序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三节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在此节之后安排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容,讲述主要工业地域类型,以案例补充讲解,接着安排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两种典型的工业地域类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内容内在逻辑顺序。这两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讲述分别从代表地区、形成特点、代表性工业等方面组织,安排了3个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问题研究的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化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认识,更好地完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

步骤四:教材单元重难点分析

结合以上分析和教材内容安排设计,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师教学推进的预期过程,得出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表1)。

步骤五:结合教材结构和重难点,提出教学建议,分配课时

基于教材结构和重难点分析,提出单元教材内容的具体教学建议与课时分配,为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表1)。

2.高中地理必修2双层系统分析

(1)表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课文系统尤以活动性课文最典型、最直观。活动性课文参与性强,“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地理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养成,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活动性课文多联系社会实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具有开放性。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节活动性课文(包括2个案例、2个活动、1个读图思考),由于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和丰富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在分析、组织教材基础上设计各种活动。

必修2的图像系统横向上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纵向上自身相互配合使用。如“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教学因子包含六段文字、1个案例、1个活动,其中含有课文、图像、作业系统,且存在一定逻辑关系。图像系统内在配合使用有图片的对比使用、平面图与立体图的配合使用、空间包容性的图像使用等,如教材图2.2香港的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等。

必修2的作业系统设置灵活,类型多样,注重探究性和参与性,兼顾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突出技能训练和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把作业融进教材不同的栏目中,使作业系统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技能训练、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参与地理学习过程服务,同时兼有现实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活动1、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活动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活动1、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活动2、第六章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等。

(2)深层系统分析。必修2的深层系统分析以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说明。

知识与技能分析

步骤一:浏览教材,明确教学因子,合理安排课时

第一节是“人口的数量变化”,包含两个教学因子: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结合课标要求及活动建议,本节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即第一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的自然增长(包括2个读图思考、1个活动、1个阅读,3幅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第二课时:即第二个教学因子,主要讲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包括1个读图思考、1个案例、1个活动,1幅人口增长及其转变示意图)

步骤二:分析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的地位,明确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课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教学重点是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分布,对应课标要求,具体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二是需要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三是需要知道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步骤三:分析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建立本课时内容的知识结构(图2)

步骤四: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统计图(教材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列表加以比较;知道世界不同地区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说出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讨论交流,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利用教材相应文字资料和练习题目,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学生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特点和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通过对不同国家有不同人口政策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猜你喜欢
作业系统重难点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全球智能电视出货份额破五 中国占比远超海外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无尘化粉碎作业系统
无尘化粉碎作业系统
基于平行系统理论的矿山安全作业系统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