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刘志春《特殊的葬礼》一课,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我被刘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常态的教学风格所感动,更感动于刘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案例描述】
上课一开始,刘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几个生字,再出示相关生字词,并让学生读记,讲意思、组词、辨清“瀑”的读音,然后让学生放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接下来,引导学生品一品这课的语言文字,投影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不齐读,自由读,慢慢读,细细品,一直品到看到瀑布原来的样子为止,下面是课堂上的一段实录。
……
刘老师(以下简称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品一品这课的语言文字。(师板书:品)一个口是吃,三个口就是品,品是一口一口地慢慢吃,不能一口吃掉,一口吃掉不知道滋味,慢慢地品尝食物的滋味,慢慢地品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自己来品一品这段,不要齐读。
生齐读,师打断:不能齐读,齐读就品不出味来了。
生自由读,还有少数学生齐读,师笑,耸肩。
师:自己再品一品,品到看到瀑布原来的样子为止。
生默读课文。
师:这段你发现什么?
(生茫然)
师:(等了一会)你们再不说我可说了,别怪我不给你们机会。
(生仍然“按兵不动”,就等老师说,想听听刘老师怎么说)
师:(故弄玄虚地)我发现这段有三句话。
(生一起笑,太简单了,还有学生表示有种被耍的感觉)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我看到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我看到了……
师:“大”从哪个词看出?
生:流量最大。
(师用课件介绍塞特凯达斯瀑布一秒钟的流速和在悬崖下溅起的高度。这样的瀑布冲下悬崖,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师:你看到了,你有没有听到?“咆哮”是怎样的声音?
生回答(开始,学生很难准确地说出“咆哮”的含义,但刘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对学生很有信心,努力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咆哮”的含义。)
师:我们来听听。(播放塞特凯达斯的瀑布影片剪辑)
师:第一句已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干嘛还要写第二句?
生:这是写汛期时候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师:“尤其”这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汛期时候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比平时还要壮观,更加突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
师:既然第二句已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干嘛还要写第三句呢?第三句写的是谁?
生:游人。
师:写游人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突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师:游人会在那干嘛?
生:拍照、赞叹……
师:“流连忘返”就是怎样?
生:就是非常留恋,都忘记回去了。
师:我们再来品课文的第几段?
生:(七嘴八舌地)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样子的那段。
师:跟我想法一样嘛。(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段也有三句话。
师:哟,巧得很嘛,这段也是三句话呀。(学生暗笑)那第一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的样子。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瀑布现在的样子了,那——
生:(话未出口,学生抢说:)干嘛还要写第二句?干嘛还要写第三句?
师:(笑)谁来说?
(生回答……)。
师: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回答……)。
师:你仿佛看到游人怎样?
(生回答……)。
……
【案例反思】
1.语文课堂应追求实在、本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刘老师给我第一个感觉是他的课堂实在、本真。公开课时,很多老师都是把课文内容分析再分析,给“认生字、组词、辨字形”的时间少得可怜,似乎不把课文内容分析透彻就显不出教师的水平,不把课文内容分析透彻就对不起学生,于是,语文课堂变成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沦为观众、看客。而刘老师上课从认识生字、理解生字开始,让学生自主地说说生字的意思、可以组词、可以说出它的字形特点等,接着带领大家读熟瀑布、总统的名字,帮学生辨清“瀑”的读音。刘老师在此片断中,一个“品”字的形象生动的解释,既让学生明白了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方法,又让学生懂得了品味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特别感动于刘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作者写作方法,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中,不知不觉地也掌握了相关的写作技巧。
比如,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和现在样子的两个段落中,他先装着不解地问学生“第一句话既然已经写了瀑布的壮观,干嘛还要写第二句呢,干嘛还要写第三句呢?”经过学生们的讨论,逐渐认识到,这几句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来说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大,少一句都可能是个缺憾。学习到第五自然段第一句时,大家明白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第一句话既然已经写了瀑布逐渐枯竭,干嘛还要写第二句呢,干嘛还要写第三句呢?”已经变成学生自发的疑问。就这样刘老师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品读语言文字,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者的写作技巧。逐渐使学生明白:这样写可以更加衬托出以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竟是这样的衰竭,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新课标理念就这样在刘老师的课上不知不觉地被落实。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何愁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能掌握?何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语文课堂应追求常态,不搞花架子,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刘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二个感觉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简单、常态、扎实、高效。现在有些老师上公开课完全依赖多媒体,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美术鉴赏课,黑板上很难写上几个字,甚至连课题都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看起来很“享受”,但语文素养却很难得到培养,课堂看起来很“花”,但却很“浅”,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课堂,必将变得很肤浅,不利于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刘老师上这一课时,多媒体使用频率很低,只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使用。比如,在学习到“咆哮”一词时,他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理解的,待到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它的意思时才播放塞特凯达斯的瀑布影片剪辑给学生加深“咆哮”的印象。如果老师不让学生先说,直接播放塞特凯达斯的瀑布影片剪辑让学生感受“咆哮”的含义,学生就会失去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里有话,口中无言”的窘境。刘老师的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适时、适度、更适用,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得扎实,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以至于都不愿意下课了。课堂上学生笑声阵阵,我们听课老师也忍不住笑声阵阵,在笑声中学生收获颇多,听课教师也收获颇多。
3.教师要不断勇攀教育艺术高峰
刘老师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他高超的教育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当初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一个“会教”的老师,可是在现实中不断碰壁的我对这句话越来越怀疑,直到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刘志春《特殊的葬礼》一课。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农村孩子见的世面少,比较胆小,经常让一些借班上课的老师头疼。但在刘老师和蔼的笑容、亲和的教态感召下,学生还是比往常活泼、积极很多。在引导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直到看到瀑布原来的样子为止时,学生一下子“蒙住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学生回答,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相信我比学生还“蒙”。而刘老师则先是吊足了学生胃口,接着说出“这一段有三句话”这个“惊天发现”,学生先是大跌眼镜,继而一扫先前的拘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化解了尴尬的气氛,学生思维的阀门也被打开。由此可见,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老师不仅要有精深的文化水平,更要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这门艺术要求我们精益求精,永无止境。
(陈正华,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中心小学,2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