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站在学校水杉林下,仰望一棵棵水杉树争先恐后地茁壮成长,时常顺着水杉的根须向远处行走,寻找水杉的力量源泉;我也时常站在学校的凌霄树前,看它盘旋着身子,攀沿银杏树而上,它扭曲着身子,似乎没有了银杏树的支撑就要轰然倒下;我也时常徜徉在学生堆里,看他们如花的笑靥一瓣一瓣地绽放,看他们在阳光的追逐下奔跑如飞……
每当此时,总有一个奇怪的念头闪过我的脑海:一个孩子就是一棵树。
遥想六十年前,学校创建于小镇南首的法宝禅寺,人们一定是看中了这儿的清水涟涟,荷叶田田,古木森森,芳草萋萋,一片植物的景致——自由、舒展。而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摩挲于斯,总想还孩子们“一片植物的景致”。
我们懂得树在生长的过程中,总会迎着太阳,沐着雨露,于是我们用美好的愿景引领孩子,告诉他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一个人心中有阳光,他就会不顾电闪雷鸣,只向那高处伸展;我们看到广玉兰富有光泽的叶片,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有了它的衬托,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于是我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孩子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大脑、解放他们的双手和双脚,让孩子永远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看到那百年桂花、百年黄杨的遒劲、古朴和悠远,我们便觉得要给孩子一种厚重和有质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心无旁騖的宁静和纯粹。
学校桃花岛上有座花房,但不常用,因为有用之树总是深深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中。卢梭说:“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时候就意识到它本来是好的。”因而,我们试图进入教育的内核——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认知、判断是非的能力,良好的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人类或个体的优秀品质只有在具体的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中才会有绚丽的人性光辉,道德教育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会更吸引人,才会比教材、比他人的空洞说教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持久,更深入人心。
曾有领导说,蒲中的树是与众不同的,不管是道旁树还是广场树,不管是低矮的小柏枝还是参天的香樟树,不管是落叶的垂杨柳还是四季常绿的雪松,都有一种精气神;也有领导说,蒲中的树就和蒲中的人一样“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为了孩子们的“精气神”,老师们用了多少心啊!美国教育家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没有了“爱”,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觉得教书枯燥是因为不曾用心,不曾将爱付诸于行动中;不懂将教育与生活接轨,太计较于“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却忘了教师是一个讲究“爱”的职业,忘了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得把“树”当“树”,把“人”当“人”。
多少年后我们的孩子回望过去,如果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学生时光只是一个注重卷面上的考试成绩和考试名次的时光,那些完全被家长和学校拽着往前奔的死气沉沉的人生经历,也不过是“看上去很美”而已。考试不是我们教育的本意,更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纯粹的卷面上的考试与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根深叶茂无关。
为了孩子们如树般地自由、舒展,我们的老师们上下而求索,奋然而前行。收录在这里的也许只是万千求索中的点点滴滴,但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蒲中教育者的心可见矣。
最后,我想用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写在《校长委任状》上的话与大家共勉:“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
(仲彩燕,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2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