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安 陈东升 黄晓伟
摘 要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诸多,例如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手段、教师素质等。常州纺院课题组在实施有效性教学研究中从制订有效性计划、建设立体化教材、精制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式教学、优化过程性考核、实施精细化管理、引入“工学型”理念、践行“育英才”师德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着重介绍在课程建设中立足服务于专业和学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课程 专业 学生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Course Construction "Double Servic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Train Talents
CHEN Yuean, CHEN Dongsheng, HUANG Xiaowe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uch as teaching resources, instructional design, assessment methods,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Changzhou Textile Institute research grou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o develop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 refined multimedia courseware, the creation of a scenario-based teaching, optimize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cedur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ined manage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engineering type", practice "training talents"education for eth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building based services to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students; effect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学生录取的门槛降低,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文科生,这类学生原本就惧怕抽象的理科,更谈不上对工科学习有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短于本科,相对课程的学时更少。因此针对基础差、学时短的实际情况,必须进行课程建设,以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 课程建设为专业服务
1.1 摆正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苏教高〔2008〕15号)。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前导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有效。
以“电工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职业技能基础课,面向多个专业开设。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均为先修“电工技术”,后学“电工技术实训”。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理—实分家”的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研讨时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路,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在新一轮专业教学计划修改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原来的电工技术理论课(45课时)、电工技术实训课(30课时)整合为理实合一,并更名为电气安装与调试(总课时由原来的75课时减少为60课时);电气自动化专业将电工技术(45课时)、电工技术实训(90课时),改为电工技术(75课时),电工技术实训(60课时),虽然总课时没有变化,但将实训中的部分内容融入到理论课中,有利于将纯理论课改造为项目化课程,使行动导向教学成为可能。
1.2 为专业量身定做课程标准
针对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性质、作用量身定制新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在制定课标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力求可操作性强。
1.3 邀请专业教师为基础课程把脉
职业技能基础课承担着对后续职业技能课程学习的支撑作用。其教学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内容应增减?在课程结束时由学生进行教学成果汇报,邀请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做出诊断,以便修正课改航向,推动课程建设。
2 课程建设为学生服务
2.1 开发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材——教-辅-训齐备
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纸质主教材、习题指导辅助教材、实训教材和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站资源等)。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2 采取适合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下转第28页)(上接第21页)——教-学-练-赛一体
根据高职学生情商较高,乐于与他人合作,不喜欢纯理论式的学习的特点,以及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教授梅耶的教学论,采取“教-学-练-赛一体”的行动导向式教学,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学习的过程。
2.3 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知、会、能三维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实施发展性评价。具体考核由应知考核、应会考核、素质能力考核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项考核成绩还纳入维修电工中、高级考工评定(双证融合)。应知考核采取学完一部分考核一部分的方式,既可以减轻期末的压力,也便于教师了解到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应会考核主要考核实际操作,同时也是对前面理论部分是否真正理解的检验;素质能力考核则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专业或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向大家展示汇报,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程建设成效
(1)教学效率显提高。两轮的教学实践证明,即使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的电工技术及实训总课时减少了20%的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也均超过了专业计划更改前的对照组,维修电工考工的相关科目通过率达到百分之百。
(2)学生能力大增强。有的专业学生只经过45课时的电工技术学习,就在大一新生电工技术竞赛中崭露头角,经过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更多的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一等奖。
(3)课程专业双丰收。常州纺院电类专业已建成13门精品课,其中国家级1门,省部级3门。课程改革与建设也促进了专业建设,2010年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 陈秀华.高职《电工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 吉鸿.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及其发展性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7.
[3] 何云峰等.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