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今年4—5月以来,南方雨日多,在升温高湿阶段柑橘炭疽病已呈大发生之势,防治刻不容缓。
柑橘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为半知菌类有刺炭疽孢属,病部的小黑点是其分生孢子盘。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1~28℃,最高35~37℃,最低为9~15℃,在南方柑橘产区多在夏秋季节大量发生,今年4—5月以来雨日多、雨量大,为该病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果和枝上越冬,下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越冬分生孢子和越冬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新感染的病部再产生分生孢子反复传播流行,直至秋末气温下降后才停止活动。此外,本病还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春梢在萌发后1个月,枝叶开始潜带病菌,至秋末,当年抽发的新梢枝叶大部分潜带炭疽病菌,次年在条件适宜时便引起发病。炭疽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最易发生,一般自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发病较多,尤以秋梢期为盛。
炭疽病可危害柑橘类的多个品种,温州蜜柑、南橘、纽荷尔脐橙及其他甜橙等均可感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果实及枝梢,亦危害大枝、花和果梗。叶片受害,多从叶缘或先端开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向中部伸展,病斑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且有小黑点分布,与健部的界限明显。枝梢受害,多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呈椭圆形扩展,病斑初为淡褐色,至病部扩展到环绕枝梢一周时,病梢由上而下枯死,呈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果实受害,症状有干斑和果腐两种类型,干斑型发生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病斑凹陷黄褐色,后期有小黑点出现;果腐发生在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深褐色,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全果腐烂。
该病在脱肥,受旱涝严重以及其他病虫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导致树势衰弱,会加剧其发生,在防治上应抓好以下几点:
1 认真做好清园工作
结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和病果梗,拾尽落叶落果,集中烧毁。于秋末停止生长后和早春发芽前各喷1次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2 培育强壮树势
增施有机肥料,做好橘园排水、抗旱、防冻工作,促进树体健康生长,培育强壮树势,这是防治炭疽病的根本途径,重点抓好橘园逐年隔行深翻改土,间作绿肥和旱季树盘铺草覆盖;以有机肥料为主,施足壮果促梢肥和秋季基肥;夏剪时短截徒长枝和落花落果枝,结合抹芽控梢,使每个剪口能抽发2~3个健壮的早秋梢。
3 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实践证明,一些受红、黄蜘蛛、介壳虫、潜叶蛾危害较重的橘树叶片成为病菌入侵最佳通道,受害都更严重。施钾有良好的防病效果,10年以内的橘树年株施氯化钾不超过0.25千克,10年以上的橘树年株施不超过0.5千克。不宜长期连用,2~3年后可改用硫酸钾,防止氯离子积累,降低蜜橘品质。硫酸钾对4~10年初结果树年株施0.2~0.5千克,10年以上树年株施0.5~1千克,同时,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
4 药剂防治
一是在春、夏、秋嫩梢期各喷1次药,幼果期喷药1~2次,要特别注意春季天气变化,在多雨和湿度大时,必须密切注意,及时喷药防治。在嫩梢期注意喷药保护,着重在幼果期和8、9月份,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药剂可交替使用0.5∶1∶100倍波尔多液,0.3波美度石硫合剂,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退菌特600倍液、50%灭菌丹500倍液,但要随配随用。
近些年来,柑橘产区普遍反映,苯丙咪唑类和取代苯类的杀菌剂,因已多年使用,病菌已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因此,推荐使用以下药剂及配方: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加8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施整个果园。25%阿米西达可湿性粉剂,不仅可减少病斑发生,且对原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建议在发病初期和病害扩展期使用,使用浓度为830~1250倍。750倍液混配制剂35%溴菌晴。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此外,以咪鲜胺和代森锰锌类为有效成分的一些药剂,以及苯醚甲环唑、咪菌酯对柑橘炭疽病都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