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正在国际化业务的拓展上全速赛跑,它已经离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份额第一的中国银行越来越近,甚至在国际并购上频频出手,屡获全胜,让中国银行望尘莫及。
而现在,工商银行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人民币离岸中心清算行。近日,中国银行一位中层向记者证实,工商银行正在向监管层申请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清算行,有此“野心”的还有汇丰银行。
而正在推广的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意味着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商业模式、经营机制、产品开发、服务构架的重构。谁能赶上这波国际化浪潮,谁将占得先机,从而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成为王者。
很显然,战争已经打响了。
挑战老大
中国银行曾是国内最大的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但随着近年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老大地位正在被逐渐削弱。
中国银行是香港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做一个清算行是有好处的,所有头等银行都要去他那儿开户。”一位国有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士说。不过,中国银行在人民币清算方面的垄断地位早就被工商银行盯上了。中行一位中层透露,从2009年开始,工商银行就有意从事这项业务。
2012年,新加坡争取成为继香港之后的又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就在争夺新加坡唯一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近日,工商银行被指定为老挝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
这位国有银行的人士表示,我们也在积极与人民银行磋商,人民银行也想过是否让其他银行成为人民币清算行。“当然这中间存在着商业竞争问题。我认为,在香港,清算行给两家以上的银行,会造成很多麻烦和困难,而且人民银行或者中国政府的一些意图很难实现,因此,在一个地区只选一家是正确的。”
人民币清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理行模式,国外的企业要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一个账户,人民币就放在这个账户,要支付人民币只要给该行发个指令调拨就行了。
还有一种是清算行模式,只有港澳地区有,中国银行是这两个地区的清算行。中国银行在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开一个户,使中国银行的清算系统跟央行的实时清算系统和大额清算系统相连接。“在国内,所有银行都跟央行的系统相连。但在海外,只特许中银香港直连央行,其他行就不行了。”他说。
不要小看离岸中心人民币清算行地位,这个资格将对一家银行的国际化业务起到关键性作用。
自从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至今,中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3万亿元。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实际收付金额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70%以上。24家海外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近5000亿元,其中,中银香港以参加行身份办理2300多亿元。目前,中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客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行的人民币清算业务做得最大,到底赚不赚钱?业内人士坦承,还真不好说,因为进出口都用人民币了,不用美元,汇差收入没有了,银行主要是赚汇差的,这等于是银行的收入减少了。
这个损失能不能从人民币业务补回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到2010年,中国银行的人民币业务赚了很多钱,卢森堡和巴黎分行的收益一半以上是人民币业务带来的。”这位人士表示,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通过人民币业务带来了很多客户。比如德国大众以前只跟德国的银行往来,跟中国银行往来很少。自从中行成为人民币清算行之后,大众就通过中国银行做人民币业务,成为了中国银行的客户。
国际化商机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仅为企业规避了汇兑损失,而且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额的中间业务收入。
有分析认为,就现阶段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开放资产账户,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利弊参半的影响,也将深刻变革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体系在人民币国际化舞台上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创新业务服务中外企业跨境贸易与投资,构建实质的人民币境内外双向流动渠道,沟通在岸和离岸市场。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思考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对既有经营和管理机制的冲击,结合当前实际以探索形成最优的业务模式。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之后,套利商机就出现了。比如一家外贸企业,2010年10月,可以用人民币在香港换美元,再把美元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内地以后换成人民币,然后再用人民币打到香港后再换美元;2011年9月后,可以反过来操作。当时有大量企业在商业银行的指导下,做着套利生意。
中行的这位中层表示,当时有很多企业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钱,银行也赚了不少。
当时人民币在境外是非常便宜的,香港人民币利率在今年年初时是2.2%,现在在3%右,而国内是4%~5%。
中国银行今年年初曾给宝钢在香港离岸市场发了27亿人民币债券,中行国际部做了测算,宝钢发债如果在国内市场的话,能高出150个基点。
人民币离岸、在岸两个市场形成的利差,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10年,在英国和新加坡等地,人民币一年期利率只有零点几,如果商业银行在香港地区发大额定期存单,当时的成本也就0.7%,然后用5%在国内做贷款,这个利差是相当可观的。
这位人士还说,人民币国际化试点以来,企业进出口选择用人民币,汇兑损失就很少了,去年如果用欧元签出口合同的话,亏损将非常大。
现在香港人民币利率在上升,这是因为国外人民币市场越来越大,人民币流动性也越来越好,大家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愿意借人民币了。
保守与激进
2011年5月25日,中信证券研究部对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进行了调研,调研后的中信证券认为:中行的国际化程度最高,预计中行未来将保持外币资产占比及海外业务收入占比20%以上。
即使这样,中国银行严格意义上仍是一家标准的中国本土银行。公开资料显示,同类、同级别国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收益一般占总收入的50%左右。2009年,花旗银行在四大区域性消费金融业务机构中,北美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68%,海外业务利润占到总利润的32%;在机构客户组织金融业务服务的总利润中,北美区对总利润的贡献率为31.86%,而海外业务利润占到总利润的68.14%;在保险和银行部业务总利润中,北美区利润占总利润的26.41%,海外业务利润占到总利润的73.59%;在交易服务部业务总利润中,北美地区利润占25.8%,海外利润占到75.2%。
中国银行虽然在境外拥有900多个分支机构,但大多集中在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亚洲国家,欧美国家的分支机构较少。一位银行业人士这样评价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这些所谓的分支机构不少只是一个接待站,业务上的开拓能力都有限。中行在中东、拉美等新兴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在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和净利润收入中,境外分支机构分别仅占19.26%和24.5%%。
而在国际并购方面,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相比,工行的手笔更大。
2006年8月,中国银行通过上市筹募资金,开始了国际大收购,但进展并不顺利。
2006年12月,中行以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航空租赁公司,成为其最大股东,持股71%。两年后,2008年7月以6000万元人民币收购瑞士和瑞达基金管理公司30%股权;随后,中国银行英国子公司采取购买新股的方式,将瑞士和瑞达基金管理公司更名为中国银行(瑞士)基金管理公司。
2008年9月18日,中国银行和法国洛希尔银行签署一项长期战略投资及业务合作协议。中行收购后者20%股权,并成为该行继洛希尔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双方还将共同开拓包括中、法及其他战略地区在内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与其充裕的资金相比,中行的收购显得小打小闹。
而工商银行交出的成绩单是:今年7月6日,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在北京完成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交割,正式控股美国东亚银行。这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下一步,美国东亚银行将更名为工银美国,并努力建成一家服务中美经济、贸易、投资往来的优秀银行。”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股权交割仪式上表示。
而此前几年工行进行的11次收购都取得了成功。比如,收购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成就了中国银行业首次跨国并购;入股南非标准银行,创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单笔金额纪录;收购澳门诚兴银行使当地最大本土银行成为工行集团成员;全面自愿要约收购泰国ACL银行,使工行迅速进入泰国市场;创造性运用捆绑交易收购东亚银行(加拿大),使工行进一步完善了北美布局;收购富通证券(北美)PDS部门,成立工银金融,使工行开创了海外证券清算业务;收购东亚银行(美国)成功后,将使工行北美零售业务破冰;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则探索了中资银行在拉美并购成熟商业银行的道路。
工行的收购显示了战略上的“稳、准、狠”特点。首先是金额庞大;其次是收购对象在当地金融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工商银行的国际化业务开拓具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
除了境外并购之外,工行在境外机构的设置、国际结算、贸易融资、IT网络建设、金融产品、人才队伍等方面都有了大规模推进,尤其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稳居四大国有银行之首。
当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两家银行不同的战略孰优孰劣目前还难见分晓。不过,从长远而言,工行的反击将奠定其在国际业务上的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