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忧患

2012-04-29 00:44林石张志亮李好
新财经 2012年8期
关键词:中资巨头外资

林石 张志亮 李好

粮食生产,良种先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地位举足轻重。世界农业经验表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60%来源于种子技术。

令人扼腕的是,在传统农业上一直领先了几千年的中国,却在现代种业上被远远甩在了后头。如今中国种企在以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4家外资种企的冲击之下,更是窘态日显。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打响。中资种企开始在种业单个规模、企业研发和未来趋势上投入重兵,并在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怀揣后来居上的梦想。

不过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随着中国种子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已有80余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而外资公司种子的播种面积也远远超过中国本土种子,其在市场份额上更是近乎垄断。有中央级别媒体曾撰文指出,目前外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

中资种子在棉花、玉米、小麦、大豆甚至是水稻上,也几乎全部陷入被动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业界慨叹在技术和资本都占据绝对优势的外资巨头面前,国内种子企业“只是一个婴儿和巨人的竞争”。同时似乎也印证了那句“农业是对外开放影响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

残酷的现实,逼迫中国政府不得不默许行业集中度提高,一时并购重组将成为中资种企阻止国际巨头的杀手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更是多次表态,将通过种子工程和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扶持20家骨干种子企业。

规模做上去似乎不难,几年下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种、中粮、中储粮、中农发(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农资(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等央企为主的中国种业第一梯队。而安徽的荃银高科、皖垦、丰乐,四川的仲衍种,宁夏的新宁夏科丰种业等第二梯队企业也在迅速走上规模化之路。

然而,种企的核心竞争力是研发。在这方面,中资种企可以说才刚刚上路。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种子企业已由8700余家减少至7500家左右,仅有不到1.5%的种业企业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仅约3%。而外资种企研发在11%左右。具体到数额上,中资种企区区几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与外资巨头动辄十几亿美元的投入,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国际种业发展的趋势表明,种子企业涉足科研、培育和开发自主产权品种,将单一的经营性企业转变为科研开发复合型企业,是当今及以后种企逐步发展的一大特点。不过,目前鲜有中资种企真正走上这条路,这也意味着中国种企的攻坚战还要持续恒久地打下去。

至于目前尚未能证实也未证伪的转基因技术,中国还深陷围城不能自拔,并有越发保守的趋势。

正是以上的分析,引领并揭开了我们此组报道的灵魂。在以下的篇章里,我们希望能揭开中国种业这个沉重话题的真正谜底。同时,通过介绍国际巨头的经验,使业界有所反思和领悟。若如此,我们将不胜欣慰。

猜你喜欢
中资巨头外资
海里的巨头蝌蚪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资美元债券责任管理:流动性压力下的主动应对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石化巨头35年成长记
2016年中资海外矿产能源投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