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江
在祖国万里边境线上,一个个小小的界碑,默默地矗立着,静静地守望着。它们四周是孤寂的荒山、雪岭、莽原、森林;一年四季,年年岁岁,伴随着风霜雨雪、酷暑严寒。虽然每个界碑都只有一个编号,但它们的身后都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32号界碑,位于我国最西北端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克孜勒乌英克乡、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线上。在界碑旁边1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叫“桑德克”的哨所,武警新疆阿勒泰边防支队克孜勒乌英克边防派出所护边员马军武在这里守边、护边已经23年,妻子张正美来这里陪伴他也近20年。23年来,马军武巡边总里程达29.2万公里,相当于围绕地球7圈多,磨破了400多双鞋,刮破了40多套衣服。2011年9月,马军武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
2011年12月13日,记者冒着风雪来到桑德克哨所。只见茫茫雪野中,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32号界碑巍然挺立在界河边,鲜红的“中国”两个大字格外醒目。“守住了界碑,就守住了国土。守住了界河,就守住了家园!”在界碑前,马军武动情地对记者说。
发生在24年前的不寻常故事
1988年4月23日,正值开春,冰雪融化。中苏(当时苏联还未解体)界河阿拉克别克河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河水汹涌而来,冲刷、吞噬着脆弱的桑德克龙口。
咆哮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先是冲垮了我方桑德克龙口堤坝,接着涌入我国境内的自然沟渠。附近建设兵团11个连队被洪水分割包围,房屋被毁、2万多亩良田和1万多亩草场被淹没在大水中,灾情十分危急。更危急的是,如果任凭洪水冲泻,界河将有可能被迫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由我国实际控制的大约55.5平方公里的领土,有可能演变成争议地区,以致有被划入邻国版图的危险。
灾情就是命令!建设兵团农、工职工及家属,驻地武警、公安、解放军边防部队官兵,当地县乡群众迅速奔赴抗洪第一线。消息传到乌鲁木齐、传到北京。尽快恢复边境地区地物地貌,成为抗洪军民的最神圣使命。一场界河保卫战打响了!
很快,各种抗洪物资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运来,数十辆大型推土机日夜不停地与洪水搏斗,军民冒着危险在河道上架起索道运送各种抗洪物资,修筑堤坝、爆破作业、排泄洪水……直到5月8日凌晨1点30分,经过15个昼夜的奋战,军民终于堵住了堤坝巨大缺口,让河水重新回到了昔日的河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国土。
当时年仅19岁的马军武,作为兵团一个普通民兵,参加了这惊心动魄的战斗。他和救援官兵们一起装沙袋,加固铁丝笼,堵缺口,抢运抗洪物资,夜以继日忘我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当时就想尽快战胜洪水,保住家园,保住界河,那管什么累不累啊!”说起当时的情景,马军武无限感慨。
马军武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山东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建设兵团的“老兵团”。马军武说:“我从小就出生在这里,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自从那次大洪水以后,为了防患于未然,兵团决定在这里派驻一名责任心强、懂水利业务的民兵骨干,常年驻守在桑德克龙口监测水情、监测河道,守护堤坝、巡视界河——“桑德克民兵哨所”从此建立。
如今,桑德克哨所成了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间10多平米的房间挂满了当时抢险的照片和资料。马军武还成了义务讲解员。
电视机和大红裙子的故事
1997年,中哈两国正式勘界,马军武和军民们抗洪奋战保卫的55.5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我国所有。界碑正式勘立在桑德克哨所门前100多米处的界河堤岸边,编号为“32号”。
至此,马军武已在这里已守护了快10年。他说:“我是1988年9月20日来到这里的!那天中午从团部出发,还赶来了20多头羊。当时根本没有路,全是草丛,一直走到深夜11点多才走到这里。那时也没有电,漆黑一片。”
走进民兵哨所,也就走进了马军武的家。约100平方米的哨所,一间住房,一间储藏室,一间小客厅,最大一间是光荣传统荣誉室兼值班室,还有一间小厨房。
马军武1988年一个人来时,住的是地窝,睡的是土砖垒的床,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人。那会儿,好多人都担心他别得了自闭症。
“我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的!”张正美话语里充满对丈夫的爱意。
1991年,同是兵团后代的张正美经人介绍,和马军武相识相恋了。1992年10月他俩结婚时,张正美穿着一条大红色的西式裙装,带着一台当时还很紧俏的雪莲牌18英寸崭新的彩色电视机,住进了哨所。然而,哨所没电,电视机一直就无法使用。
直到2006年11月21日,哨所才通了电,安装了卫星电视天线,张正美和马军武才在哨所看上电视。当年新婚时买的电视机早已过时,也不好使了,娘家人心疼她,才又给他们送了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还有那条结婚时穿的大红裙子,如今20年过去了,张正美来这儿后,就一直没再穿过。
张正美说到这儿,马军武一脸愧疚。
“我不怪他,这是我们自己要走的路。这里总要有人来守护,我们不来别人就要来。我们为的是国家,我们愿意!”听得出这是张正美发自肺腑的心声。
马军武说,他最亏欠的人是儿子。
张正美生下儿子后,坐月子就在哨所里。小家伙不到一岁就被送到爷爷奶奶家。马军武和妻子一年之中,和儿子见不了几次面,好不容易见了次面,儿子却和他们很生分。有一次,儿子放寒假到哨所住了几天,不料夜里发起了高烧。此时马军武巡边还没回来,妻子张正美背起儿子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将近20公里外的团部医院。当马军武赶到医院,见到昏昏沉沉的儿子和疲惫不堪的妻子,这位在困难面前从未低过头的汉子忍不住落下泪来。
也许是父母亲的精神对儿子的遗传和影响,儿子从小就很努力,一直是学校的优秀生。3年前,他以优异成绩考上远在师部所在地的重点高中,2012年就将高考了,夫妻俩无时不在牵挂。
日复一日的故事
“每天见到五星红旗飘扬在这儿,我们就感到特别自豪,特别有成就感!”马军武、张正美夫妻说。
北疆的冬季,北京时间上午10点才露出曙光。9点半,马军武夫妇准时起床,穿上厚厚的军大衣,戴上棉帽,夫妻俩举着国旗,走到旗杆下,默默地升起五星红旗。2011年12月15日清晨,记者在零下20℃的寒风中,目睹了这动人一幕。
没有音乐,他俩步伐一致。马军武拉绳索,张正美右手奋力挥动国旗一角,马上就是一个军礼,直到国旗升到最顶端。有模有样,和北京国旗护卫班天安门升旗一样神圣、庄严。
“我们看着电视学的,天安门怎么升旗的,我们跟着学!”张正美说话总是乐呵呵的。2011年9月,马军武到北京领奖时,还专程到天安门广场观摩了升旗仪式。
“不戴手套手不冷?”记者问他。“冬日的绳索很硬,戴手套就不利索了。”马军武说。
当年,哨所刚建立时,界河对岸夜间常有探照灯往这里照射,白天时有巡逻车在界河对岸活动。马军武开始时在哨所前用木杆升起一面红旗,后来团里送来了国旗,升国旗就成了他每天做的第一件事。
“老三样”——萝卜、白菜、土豆是马军武夫妇的早餐,还有鸡蛋面条汤。早餐后,马军武就要登上20米高的 望塔,90级台阶,每天早晚各一次。现在这座是新塔,2008年秋后新建起来的,钢结构。早先的老塔坐落在新塔旁边,是木结构的,扶梯没有护栏。
扶着冰冷的扶手,记者跟随马军武登上 望塔。登高望远,界河封冻了,两岸尽收眼底。远处的山野、村庄、哨塔在白色雪雾中依稀可见。祖国的边疆,一片安宁和谐的景象。马军武用望远镜搜索着。
马军武告诉记者,随着科技边防建设步伐加快,如今哨所已安装了监控视频系统,可以在哨所里通过视频观察到32号界碑和界河周边情况。尤其是夜间也能及时掌握情况,方便快速多了。
冬季,在厚厚的积雪中巡边是件十分辛苦的事。走到32号界碑边,夫妻俩把界碑四周的积雪清除干净。马军武用铁锨铲雪,张正美伏下身来用手扒雪,认真忘我的神情令人起敬。清理完界碑四周积雪,马军武和妻子挥挥手,走上了巡边的路。
“看,这是黄羊的毛!黄羊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走到2公里处,铁丝网下有撕裂痕迹,一些细毛挂在网上。“动物野兽才不管界河边境呢,哪有水草就往哪跑。冬天还常常跑到我们哨所门口呢!”马军武边说边用老虎钳将铁丝网修好。
在雪域边境,记者随马军武仅走了一小段路程,而马军武则走了23年。他每天带着干粮上路,冬天的馍冻硬了,他就啃一口硬馍就一口雪,至今落下严重的胃病。
没有写进哨所执勤日记的故事
在20多本哨所执勤日记上,马军武记录下了23年来32号界碑周围20多公里的边界地区发生的点点滴滴。
“2006年1月1日。今天巡逻1号段,铁丝网边有几只骆驼,赶走,情况正常。2号段未发现异常。”
“2008年4月8号。一夜雨。今天河水涨了10厘米,连续阴天下雨,情况正常。但界河的水突飞猛涨,来势凶猛。报告团领导。”
“2010年12月28日。昨夜刮了一夜西风,今早路也刮死了。夜里有野猫的惨叫,非常恐怖。今早又开始打扫雪,但愿马军武开会早点回来。1、2、3号地段正常。早晨,哈方有车的声音。”这天是妻子张正美记的。
马军武夫妻的哨所工作日记记录了边境线的一切,但他们在巡边中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却没有一点记录。
这里每年六七月蚊虫肆虐,有一种叫“小咬”的蠓虫,个小毒大,很早就有人畜被咬后伤亡的记录。部队配发的防蚊虫面罩,根本无法防御。人被叮咬后,奇痒无比,全身很快就有过敏反应。
“我家的大黄狗就被小咬咬死了。它平时一见到我就摇尾巴,那天趴在那一动不动,我上前一看,它身上被咬烂了,伤口肿了,没两天就死了。”马军武说,妻子来了以后,专门为他做了一个更细密的纱布防护罩,并且还要淋上柴油,这才解决了防护小咬的难题。
对付小咬还只是小事一桩。1995年5月的一天,马军武夫妻在界河中遇到的危险,至今他们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阿拉克别克河全长71公里,由北向南,流入邻国。曲折的河道在桑德克龙口拐了个急弯,丰水期如不及时清理上游漂来的杂物,龙口就有可能堵塞,河水随时可能漫过堤坝、冲毁河堤。那天,马军武和妻子来到河边,准备清理河道。他把自己用轮胎做的筏子放到水中,还没划到将要清理的杂物处,突然一个大浪打来,将他连人带筏翻入河水中。
“那天河水流速特别快,我一落水就呛了几口水,不一会儿就被冲到下游好几公里处,幸亏最后拼尽全力抓住了河边的一棵毛柳树枝,这才游回到河岸上来。”
马军武和筏子被打翻冲走的那一刻,在岸上的张正美一下傻眼了,一跤摔倒在河岸上。等她爬起身来,马军武已被洪水冲到下游,小小的身影在水中起伏。
“马武、马武……”张正美大声哭喊叫着马军武的小名儿,拼着命向下游追了好几公里,当远远看到爬上岸的马军武时,她一下子就瘫倒在河岸上……
马军武夫妻和32号界碑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还将坚守在这里,续写新的故事!
作者后记:仅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长达1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和32号界碑一样,还有200多个界碑屹立在国界线上。它们的身后,有像马军武夫妻一样的2000多名民兵护边员日夜坚守着。在祖国万里边境线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默默无闻的护边员。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和尊严,他们配合公安、武警和解放军边防部队守边、护边,无私奉献、默默坚守。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