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珉
林业在文明的演进中地位举足轻重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林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
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萌芽阶段,人类主要靠简单的采集和渔猎为生,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火灾等自然灾害常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带来致命威胁,这种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是人类尚无力自主地利用森林的表现。
农业文明使人类进入了农耕为主的大农业时代,人类为了扩展农业用地,就必须有意识地毁灭森林和占用大量林地。尽管取得了农业的长足发展,使得人类真正走出森林,但并未脱离对森林的依赖。房屋建设、煮饭取暖、焙矿烘陶等,均需消耗大量木材,依当时的文明与技术,人类脱离木材而生存是难以想象的。
传统工业文明犹如人类文明的一道耀眼的闪电,打破了农耕文明的宁静和沉寂,以大机器生产代替农户耕作和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生产关系与时俱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大量排污、过量消费的生产方式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人类又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文明发展初期,木材或木炭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业、造船业、采掘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化学工业等。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占用了大量的林地资源。所以,工业文明同样也是以牺牲林业作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利于自然、益于自然,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共存共荣的一种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牢固树立。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的“五大建设”(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建成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安全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林业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都与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林业除了提供林产品供给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承担着社会最主要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新的时期林业的多功能性更加突出,即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保健功能,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具有巨大的美化功能,在树立地方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林业既是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好为主要目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以培育森林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目的基础产业,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生态建设为主,加快林业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伴而行的。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了林业“三地位”和“三生态”的战略思想,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决定”指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009年6月,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四大地位”,赋予林业“四大使命”,明确提出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201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胡锦涛主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保障,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建议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林业建设,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充分挖掘林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林业。现代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三大体系,提升三大功能,发挥三大效益,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既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围绕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近些年来,全国上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从国家层面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以来,对生态状况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重点地区进行了集中治理,呈现出森林植被增加、局部生态改善的良好势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造林3179.3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1.01亿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65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513.30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无林少林的广大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4%。2010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总投资达2440亿多元。
从社会层面看:群众性植树活动持续高涨。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公益性、义务性,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30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27亿人次,义务植树589亿株。广大民众参与林业、建设林业的热情高涨,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比重大幅增加,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踊跃投资、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化大林业格局正在形成。
从地方层面看:林业绿色实践与创新不断涌现。就全局发展规划来讲,海南的“绿色崛起”,青海的“生态立省”,北京的“绿色北京”等战略的实施,都为地方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支持;就林业部门实践来讲,广东省启动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广西自治区实施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浙江省开展了“1818”平原绿化行动,辽宁省启动了青山工程,此外山西的“身边增绿”、江西的“一大四小”、湖南的“三边”造林等省级工程建设也在扎实推进。
正是由于全国统筹一盘棋、全民上下一条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科学利用与保护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积极推进现代林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体现在:森林资源数量快速增长,森林资源保护不断加强,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20.36%,全国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由1981年的10.1%提高38.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45平方米提高到11.18平方米;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项目区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国家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近5年来,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完成湿地保护项目205个,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建立了湿地自然保护区 500多处、各级湿地公园 34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已有50%左右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全国土地沙化防治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的新阶段。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2009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达18.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林业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时期,更要努力开创现代林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满足民生需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已成为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反省,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扬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稳定生态安全(尤其是气候安全)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绿化祖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增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推动园林绿化事业科学发展、服务国家大局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既要注重文化层面的宣传、意识形态的引导,还要注重制度建设和重点领域的实践。
一是深化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是要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筹划优化生态系统格局,在国家局面上形成生态安全共识。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兴办绿色文化产业,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提倡生态文明观念,弘扬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生态优先政绩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考核机制,逐步摒弃唯GDP论,建立生态优先的政绩观。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区域的关系,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和激励相容的管理体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三是加大生态建设投资,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加大生态建设投资。抓住生态建设的关键领域,突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生态文明实践,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