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蒙:诗书传文韬 笔锋汇武略

2012-04-29 00:44高雨薇
绿色中国 2012年8期
关键词:书法

高雨薇

人物档案

刘蒙,笔名阿蒙。1952年生于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从事过科研,当过军事外交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等。获芬兰总统授予的一级骑士勋章。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中国的众多艺术门类之中,书法以其特有的文字特点传承于今,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笔拓宽内心世界的首选。现在很多人都在研习书法艺术,并在其中找寻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契合点。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就是其中之一。

刘蒙身材魁梧硬朗,已经60岁的年纪但看起来依然神采奕奕。刘蒙,1952年生于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从事过科研,当过军事外交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等。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研习书画度时光

刘蒙自幼酷爱书法,8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书贴,后师从官付先生学习书画,又先后得到启功先生和李真将军的指点。书法初学颜真卿,而后上窥魏、晋,下涉宋、明,在继承古人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能正草隶篆,擅长行书。

了解刘蒙的人都知道,读书和习字是刘蒙的两大爱好。“我做过科研,做过指挥官,也在国外做过外事工作,如果问我最喜欢的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书法。书法伴随我度过了不同职业阶段的日日夜夜。”一说到书法,刘蒙就显露出兴奋之色。

老诗人纪宇在《阿蒙诗传》中这样描述刘蒙:“驻外有多少荣辱甘苦/非亲身经历很难共鸣其中/取动你有古典情结/下榻处自有羲之真卿/虽然大使馆没有鹅池/曲水流觞长现在心中/你有知音无形中来去/书法伴随你春夏秋冬/思想之夜,夜色朦胧/思乡之晨,晨光微明/砚台里磨着风云岁月/鼻尖上凝着老槐热梦……”

刘蒙告诉记者:“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父亲。父亲让我每日读书、习字,寒暑不辍。当时我写作业的房间在爸爸的办公室后面,父亲经常从办公室出来看我是否在练习。慢慢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从被迫学到主动学,逐渐喜欢上了书法。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我和弟弟的书法写得较好,这都是父亲管教的结果。”

“之后,我有幸聆听启功先生的弟弟——官付先生的课,听他讲理论。有一次,我看官付画柳树,在柳树上添了枯枝。我很不解。他问我,你可曾发现大柳树有什么共同点?我并没有注意过。他说,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成年大柳树上都有几根枯枝。其实无论写字、作画,首先要有精细的观查。这件事使我受益匪浅。从那之后,我看贴都看得非常细致。”

书法陪伴了刘蒙驻外20多年的时光。

“我在国外待了二十多年,国外是没有宣纸的,我就用餐巾纸写,但是餐巾纸会洇墨,下笔必须要快。这使得我‘被迫练习了中锋用笔,所以我写草书很快。”

“书法使我得以在整体中体会到古人的笔法。我会比较关注留白,因此我喜欢的字是那种稳重、大方的,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我最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作品,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刘蒙说。

刘蒙还告诉记者,练习书法,临摹非常重要,“不摹不得法”,但也不能过于注重临摹。他举例说,历史上曾有王羲之和王献之并存。因为他们各具特色,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笔断而意连,王献之的字却是外拓的,放出来的感觉。后来又有米友兰临摹米芾的字,临了一辈子,最后变成了鉴赏家。所以说,不能一味临摹,还要有创新和个性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法是载体,书法背后其实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爱书法,爱的也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蒙在几十年的军人生涯中能一直保持对学问和诗书艺术的追求和创造激情,这是更为难得的。由于军事外交官丰富多采的生活经历,使刘蒙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代性有充分的了解,而传统的古典文化修养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文化之根,使他不仅仅尽忠于军事长官的职守,同时也成为了向外邦各界传播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大使。”广东美术馆客座研究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李公明评论说。

翰墨深处皆文化

“总的来说,我临摹明代以前的字较多,主要还是吸取明代以前的营养吧。”从最初临摹颜体字的多宝塔碑,到临兰亭序,再到后来临米芾等书法家的字,刘蒙感受到了自己的不断进步。他告诉记者,以前也曾用过米字格,因为最早比较注重结构,后来就更注重笔法了。

纪宇在《阿蒙诗传》中这样描述刘蒙:“爱恋不够的离骚乐府/诵读不断的史记孔孟/抄背不尽的唐诗宋词/写抒不尽的思乡深情/这一笔勾点,上窥魏晋/这一划撇捺,下涉宋明/问世界何时‘天净沙/看人间正是‘满江红/中国如水似火的岁月/华夏如锦似绣的文明/冷时御寒,笔管生热/暑时送冰,字行来风…….”

李公明也说:“中国古典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为学者首重学识、素养和情怀,而对于技艺的培植、法度的谨严也是孜孜以求。刘蒙习书以颜体入手,得益于浑厚朴实、端庄严正的风骨。南宋人陆游曾言:学书当学颜,实为精允之论。学颜,然后上溯魏晋、下探宋明,纵览百家,这也是许多书家成长的法门路径。”

在不断深入的书法研习中,刘蒙了解到真、草、篆、隶、行各体中的妙处,并和自己的性格与笔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草书圆转活脱,气酣势壮;他的行书不但流畅生动,更有雄勃之气潜藏于中。“以行书一般而论,清新秀逸和绵密淡雅多得时誉,但刘蒙作行书在气局上更有自己的追求,笔力雄健,结体沉稳,但亦未掩流畅俊美的丰姿。综而览之,刘蒙孜孜以求的问学精神和刚健活泼的创作态度使他得以直窥书艺堂奥,由技进道。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学问与书艺的追求总是以炉火纯青为最高境界,相信这也是刘蒙不断追求的境界。”面对刘蒙的书法作品,李公明写下了这样的评论。

当刘蒙与记者聊到学习书法的心得时,他说,想学好书法,除了多写多练,还要多读书。因为书中有古人对文学、历史的理解。苏东坡就认为“字外功夫”很重要。他曾说:“颓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就是书法与个人修养的微妙关系。一个人的气质、胸襟、情怀和学养,都将以书法的形式凝固在纸上。书法正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美的特征,如线条、结构、姿态、风度外化在宣纸上的。“书画均由心而生,体现人们对生活、历史、文化、艺术的理解。”

“就像父亲曾告诉我的,外文就像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多打开一扇门,就多一条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途径。学习外语,光记单词是不行的,要掌握人家的语言规律。他说,单词就像一个个铜钱,语言规律就是一根钱串子,如果你没有这根钱串子,就拿不起那些散落的铜钱。书法和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蒙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金奖,被评为“百杰书法家”。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和《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辞典。2009年10月,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刘蒙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作品展,取名“文武之光”。刘蒙告诉记者,今年七月底八月初,他将在湖南拍卖20幅作品,拍卖所得将全部捐献给残疾人基金会,为慈善尽一点绵薄之力。

临窗听风寄人生

“英国人有这样一句话:Jack of all trades,but special of none。翻译过来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万能先生。说的就是我。”刘蒙笑着对记者说。

这是刘蒙式的幽默。事实上,刘蒙不仅擅于“弄墨”,“舞文”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刘蒙非常喜欢诗词歌赋,又能将诗词与自己的书法相结合,以表志趣。观其书法,那些隐藏在优美形式中的神妙性质总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读其诗,种种境界令人心向往之。

他的朋友李公明曾说:“诗与书,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双壁,也是刘蒙将军念兹在兹的文化情怀。在刘蒙的诗词中,也有借诗词与书法吐露衷肠的直白吟咏。”

“秋风细雨幽幽路,回首往事;烟去,又何须伤怀吊古,多少英雄功名梦断,却流年虚度。送目浓云烟如簇,借羊毫再涂素绢,衷肠倾吐,知音难觅,无奈闲愁苦”这是刘蒙诗作《青玉案》。而此幅草书笔意豪迈潇洒,沉着痛快,与词意相彰相得。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这种自抒胸意的诗词与潇洒磊落的书迹融汇一体的作品非常多,并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在刘蒙的诗词中,记者还注意到这样一首:“窗外听西风,静坐书房东,四顾左右空又空,孤叟自游凡尘与梦中。忽而有玲珑,疑似不是梦,诗酒久别年华去,寒食寒衣寒风伴老翁。”这是一种超出尘世的静谧世界,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修为和精神追求。

由8岁的儿童到驻外的官员,由军校学生到军营将军,书法艺术始终陪伴在刘蒙身边。在研习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他逐渐参悟到人生的大境界。而这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也使他的书法技艺挥洒自如、笔达天地。

或许这就是书法与人生的互通之境。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