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其职责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还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从中获取结论。政治教师要想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将政治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灵活创新,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创新。总之,就是要让初中政治课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亲和力
初中学生已经不是只会淘气的小孩,他们学会欣赏和模仿老师。高素质和自信的教师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会以崇高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谦和的为人处世方式,幽默得体的谈吐,以及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启迪,并带来他们积极的精神动力。政治是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学生初次接受新课程,难免有些陌生,此时政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带来的影响,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可以信赖的,从而不知不觉地爱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课。我认为根据自身魅力,让学生首先喜欢老师,他们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老师所讲授的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导入作用
一部电影,好的开头可以紧紧吸引观众;一场球赛,好的开局可以为比赛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堂课,好的导入至关重要。短短几分钟的课前导入,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导入可以激活整堂课,让精彩延续。具体而言,课前导入有以下作用。
2.1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十二三岁的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课前需要老师较好地进行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导入能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学便能自然地深入。相反,如果一开始,学生便觉得枯燥无味,就不会集中注意,继续下面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十分困难了。
2.2承上启下,做好铺垫。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知识的承上启下,即对上节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为即将进行的学习重点打下伏笔。二是心理的承上启下,学生在短暂的课间休息之后回到课堂,导入是一个热身,让学生的思维、记忆、想象、情绪等心理进入学习的状态,让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器官都活动开来,进入更加紧张和重要的学习。
2.3揭示课题,积极导向。课前导入要紧紧围绕所讲课题进行,好的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导入不能漫无目的地扩散,而要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的重点上来。犹如路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新颖、巧妙、别致、生动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天地。教师要善于在导入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出本课的主题。
2.4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导入讲究技巧和艺术,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消除学生对新授知识的认知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煽情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辨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高境界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在欢乐、感人的情景中学习,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教育。
3.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
一是联系初中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有一部分初中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低,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他们思想素质较差的实际,把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步,帮助他们克服不求上进不愿学习的思想,努力消除自卑感,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思想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4.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
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来授课。例如我在授课时,着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
5.采用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5.1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思想政治课案例的编写程序一般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根据教学实践,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这样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
5.2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这里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必须在实施案例教学课之前,吃透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并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以便上课时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复杂案例,应在案例课前1—2周将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案例讨论题,但有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后面附上教师拟定的初步讨论题。
5.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是4人分为一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师也不可袖手旁观,在学生讨论时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灵性,在互相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5.4教师及时点评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案例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应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