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森
为了控制臣子,皇帝有时故意让你腐败,他纵容臣子腐败反而成了统治的一种手段。满朝文武,有几个屁股上是干净的,谁的头上没有辫子?康熙说,揪住你的辫子,头上老有一把剑悬着,你只有老老实实夹紧尾巴,俯首帖耳。你的尾巴捏在上司手上,只能唯上是从。否则,判你个满门抄斩。
皇帝治贪,意在保持一种威慑,而不能动真格的。京剧《三娘教子》里有句台词:“高高举起,轻轻打下”,名虽为“打”,但在那位少爷身上,却连毫毛也没碰掉一根。
治贪官也是这样。乾隆把治贪叫做“常流水,不断线”,平均一两年办一个贪污的督抚(现在的“省部级”),再办一批“县处”级。因为有庇护的一面,追究之弦不可能绷得太紧,充其量也就是一张一弛,这样势必造成政策上的随意性。张时从重、从快、从严,弛时从轻、从慢、从宽。当然,如果朝廷有较高的控制水平,尚可张弛有度;如果朝廷软弱无能,则将一张而将弦崩断,一弛而不可收拾。张弛之学问,成了考验封建统治者水平高低的关键。什么十三经,什么二十四史,什么《资治通鉴》,包括《三国演义》之类的文艺作品,说的都是张弛有度、软硬混搭之学问。治贪治腐,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环节,当然也要在张弛有度上做文章了。办法有的是,比如这个“只拉弓,不放箭”。
皇帝治贪重在造成威慑,有时也只是做做样子。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浙江官场贪赃枉法成风,慈禧老佛爷闻报后发怒,即派两名钦差,带一帮查案人员赴浙。
一干人来到杭州,一本正经地拉开架势,宣布措施若干条,其中有:让杭州府准备十副新刑具,添办三十副手铐、脚镣,四个站笼;并放出风来:按浙江腐败态势,不查办出一百五十个官员决不罢休。直吓得浙江官员惶惶不可终日,都以为大祸临头了。不料,钦差这“三斧头”砍下去后,却没有动静了。这下官员们明白了,还是老套路:“只拉弓,不放箭”,只是这回把“弓”拉满了。于是赶紧走门路,通关节。结果摸清钦差的要价底线,二百万两银子。凑满银子,一场虚惊过去,贪官们弹冠相庆。有人问,钦差何以如此大胆,回京后如何向老佛爷交代?
原来钦差办事,按老例,先得摸清楚老佛爷的意思,于是找到老佛爷的一个心腹公公,公公说:“老佛爷有话,天下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如果御史不说,我也装着糊涂罢了。”就是御史参上,派了大臣查过,办掉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回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真正能惩一儆百吗?这位得了好处的公公还补上一句:“只拉弓,不放箭,自己落得实惠,趁此捞回两个。”
一直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查获了八箱贪赃枉法的证据,皇帝却一把火把它烧毁。这一招也是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曹操破了袁绍,查获一批曹营中“里通外国”分子写给袁的信,估计有出卖情报的,有表示效忠的。小说写曹操连看都不看,下令当场烧掉。其实凭曹操的小心眼和多疑心理,他能不看?早就看了,暗记在心。当场烧掉,这是收买人心的把戏。宋皇帝放过了八箱贪赃枉法的证据,表面上是烧了,其实早就记下了,你们这些官员这一辈子就服服帖帖听招呼吧,弓拉得满满的,谁还敢乱说乱动。这就是皇帝反腐败的把戏。
(摘自《杂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