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产减值历来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计提资产减值的动机与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两方面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资产减值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完善资产减值规范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8号——资产减值》的定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
(一)体现稳健性原则,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稳健性原则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源头和初衷,其实质是在不确定情况下选择最不可能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方法。陆正飞,张然,代冰彬(2007)认为,稳健性因素影响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如果面临同样的毁损情况,得到“坏消息”的公司相对于获得“好消息”的公司来说,往往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需要通过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的色彩,因此,仅凭借稳健性原则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体现了资产的公允价值
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要求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现时的及未来的价值比过去的账面数字更有参考意义。王跃堂,张莉,周雪(2005)通过研究发现,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颁布当年,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计提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行为客观地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大小的变化。戴德明(2005)以2001至200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亏损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反映了公司所在的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不少学者支持上述观点:上市公司管理层确认资产减值不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而是基于企业资产价值的降低。
(三)满足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需要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历来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上市公司减值准备会計政策的灵活性以及较大的调节空间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选择对企业有利的会计处理的机会。
于海燕,李增泉(2001)认为:亏损公司和扭亏公司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过程中有盈余管理行为,处于配股临界线的上市公司则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坏帐准备过程中有盈余管理行为。王建新(2007),张奇峰(2007)等发现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并非由于其资产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因素的好转,而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治理特征对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有显著影响。赵春光(2006)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往往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一方面是进行大洗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亏损。
上述观点充分说明了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不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的重要动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与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了频繁发生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
二、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产生的影响及经济后果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对资产减值的披露也做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如规定“对于重大资产减值,应在附注中披露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在附注中披露发生的原因与当期确认的金额”等。
(一)新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一定帮助
于李胜(2007)发现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和相关性起到了一定作用。廖晓丽、张勤(2008)认为新准则中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做法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制度空间,使得经济实质得到更好的体现。张然,陆正飞,叶康涛(2007)发现上市公司在新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并没有集中转回大量资产减值准备,但上市公司对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数额明显减少,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亏损公司通过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的行为。
以上文献充分说明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防止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有效抑制了盈余管理。
(二)新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
新准则对某些特殊行业中的特殊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权、生物资产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出了相应要求。这些规定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从而增加了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三)资产减值信息对银行债务契约的影响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长期资产减值通过传递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测。
陆建桥等(2009)实证检验了信息在企业与银行借款契约中长期资产减值的作用。研究发现,长期资产减值是在对企业未来盈利预期的判断和估计后进行的,计提得越多,企业未来的业绩越差,获得的银行借款总量越少。
三、结论
通过对资产减值的动机及经济后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要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待于相关理论的发展,如公允价值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的诚信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正飞,张然代,冰彬.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2]于海燕,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3]张然,陆正飞,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J].管理世界,2007(8).
[3]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作者简介:周心春,女,汉族,湖北省枝江市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责任编辑: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