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2012-04-29 02:51:02孔德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目标内容

孔德龙

【摘要】“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解题教学的灵活性,使解题教学成了教案的消极翻版,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问题让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思,对学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起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动态生成;目标;方法;内容;过程

图 1题目 如图1,矩形ABCD中,〢D=12,AB=8,点E沿A→D方向在线段AD上移动,点F沿D→A方向在线段DA上移动,速度都是2个单位每秒,若E,F分别同时从A,D两点出发,当E点移动到D点时,E,F都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①t为何值时,四边形BCFE的面积是矩形ABCD面积的3[]4?②t为何值时四边形BCFE的对角线BF与CE的夹角是90°?③BE与CF所成的夹角是否可能为120°?若有可能,请求出此时t的值;若没有可能,请说明理由.

教学活动

第①问的讨论:

学生1:由题意得AE=DF=2t,EF=12-4t,

S┨菪蜝CFE=1[]2(12-4t+12)×8=96-16t,

S┚匦蜛BCD=12×8=96.

因为S┨菪蜝CFE=3[]4S┚匦蜛BCD,

所以96-16t=3[]4×96,

即t=3[]2.

教师:很好,这种做法清楚明了,只是在计算线段EF长时要细心,不要出错.

学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做法:因为S┨菪蜝CFE=3[]4S┚匦蜛BCD,所以S△ABE+S△CDF=1[]4S┚匦蜛BCD,所以1[]2×2t×8+1[]2×2t×8=1[]4×8×12,即t=3[]2.

教师:不错,是一种好方法,计算很简便.

第②问的讨论:

图 2学生3:如图2,连接BF,CE相交于O点.在△ABE和△DCF中,

因为AE=DF,∠A=∠D=90°,〢B=狣C,

所以△ABE≌△DCF,〣E=狢F.

因为EF∥BC且EF≠BC,所以BCFE为等腰梯形.

在△BEC和△CFB中,因为BE=CF,∠EBC=∠FCB,BC=CB,

所以△BEC≌△CFB,∠BCE=∠CBF.

因为∠BOC=90°,所以∠BCE=∠CBE=45°.

从而∠AFB=∠ABF=45°,AB=AF.

即8=12-2t,t=2.

教师:在本题解答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是在找梯形上、下底之间的关系,你怎么想到找AB与AF之间关系的?

学生3:我把“对角线BF,CE夹角为90°”当条件,根据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可知∠OBC=∠OCB=45°,在求解过程中我才知道AB=AF.

教师:很好,从结论出发探索需要得到结论的各种条件,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

第③问的讨论:

图 3学生4:这是一个动点问题,如图3,若∠BOC=120°,

则∠OCB=∠OBC=30°,所以∠AEB=30°.在玆t△ABE中,AB=8,则BE=16,AE=162-82=83.

因为AD=12,AE>AD,不合题意,

所以BE,CF所成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20°.

(大部分同学都赞同这种做法)

教师:学生4的做法,看似很有道理,是否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呢?

学生5:BE,CF所成的夹角等于120°,也有可能是∠BOF=120°,则∠BOC=60°,所以∠OBC=∠OCB=60°,∠ABO=30°.在玆t△ABE中,AE=1[]2BE,AB=8,故AE=8[]33,所以t=8[]33÷2=4[]33.

(呀!的确存在,不少同学赞同)

图 4学生6:我觉得有问题,若AE=8[]33,则DF=8[]33,那么AE+DF=16[]33<12,这时图3就变成图4了,BE与CF不相交,这时不存在∠BOF.

(这时,不少同学沉默了,又一次让大家产生了疑虑,不少同学皱起了眉头)

图 5学生7:老师我觉得学生6所说的图4的情况是存在的.

题目中BE与CF所成的角应该是指直线BE,CF所成的角,延长BE,CF交于O点,这时∠MOB=120°,如图5,符合题意.

(这时同学们非常激动,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教师:通过对本题的分析,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8:我知道了BE,CF所成的夹角指的是直线BE,CF的夹角.

学生9:思考问题时要有灵感就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比如遇到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可考虑轴对称的知识.

学生10:问题③可分为BE,CF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考虑.

……

教学反思

“认真钻研各种解法,精心设计解题过程”一直是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这种教学预设上的“精雕细琢”使解题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学以本为本,习惯从既定的教案出发,设计出一条让学生尽快掌握多种解法的“快速通道”.“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束缚了解题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解题教学成了教案的消极翻版,不能适应交互动态的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提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本课例在问题③的探究活动中,起初学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但大部分同学认同,教师点拨后,认为BE与CF所成的夹角为120°,可能是∠BOC=120°,也可能是∠BOF=120°(图3).进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线段BE与CF不相交,怎么办?最后,弄清了疑问.这些新的问题实际上指向不同的目标群,教师应能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此作为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2.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悟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问题①的探究中,学生提出两种解法.问题②的探究中,学生根据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悟到AB与AE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实现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从而让学生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心领神会.

3.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讲

传统教学也强调方法指导,要教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法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而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由教师传授而得的.本课例力求不断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自主生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原本打算分析问题③时分BE与CF相交与不相交两种情况,但学生思考的方向只有相交,在又分了∠BOC=120°或∠BOF=120°两种情况之后,集体的力量展现出来,很好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笔者没有预料的.在解题教学设计中不是就题论题,而是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指导解题教学,把解题过程加以“活化”,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一面.在问题②的探索分析中,学生提出根据AB=AF列式,这是一个不常规的思路,教者追问学生这个思路的由来,暴露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突出了解题中的探索环节及解题方法被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

4.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自始至终留心捕捉和筛选这些鲜活的错误作为资源,借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剖析,正本清源,巧用错误资源以促进生成,实现学生自悟.在问题③的分析中,学生的错误认识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教师主动干预,不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精彩生成,就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解题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5.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小结让学生思

解题心理规律告诉我们,解题者在解题决策过程中可能百思不解,多次受阻,而后又可能突然领悟,此时的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觉性,可能顾不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整理,因此在解题后对思维过程、解题方法、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就能对数学解题过程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回忆解题思路的产生过程,反复受阻的原因何在,问题解决中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能否把这些方法用于其他问题的解决等,一旦反思成为解题后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动生成就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本课例中,通过对分析本题的收获的小结反思,学生收获的层次不同,收获的内容丰富,对学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生成起了很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目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