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华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春,我给研究生讲课。6个研究生中有一个是我的研究生,还有一个是本校推免的。这个推免的研究生虽然没选我做导师,可是跟本校的老师熟,所以胆子大。有一次课间休息大家闲聊,这个推免生突然问我:“王老师,你给你的研究生吃了什么偏饭?他明显比我们厉害”!她说的“厉害”是说学习好或理解力好,或水平高。
我真的偏爱了自己的研究生么?这个突然袭击使我十分尴尬。
我们学校招生很少,任课教师完全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没必要偏爱某一个研究生。在尴尬发愣几秒钟后,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解释一下,现在我把当时的解释写出来,也许能对今后的研究生,尤其是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有所启发。
我的那个研究生是工作两年后考进来的。他在准备报考我的研究生之前做了很多调查,甚至找到了当时在校的研究生,以试图查清我的情况,看看能不能满足他的求学要求。我的研究生让他直接找老师谈,于是他找到了我。
他的目的是想研究“动物营养与饲料”(他认为这个研究方向实用)。我向他简单介绍了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的硕士点,这个学科不仅高手林立,而且各有特色,就业“参差不齐”,比如某大的研究生毕业后还去广州转行卖了猪肉,像我们这种草根单位的学科点,要想学到“一招鲜”的实用本领,将来在营养与饲料界能够立足,并非易事。权衡了他个人和我们这个学科点的条件之后,我给他的建议是,把基础理论学好,并给他推荐了三本书,让他在备考之余休息时阅读。这三本书都是专业基础课,其中一本是翻译的,我特地给他找到了英文原版,要他对照阅读。大概这就是他在研究生入学后“表现优秀”的原因,别人刚读到第三学期,而他已经读了五个学期,早了一年!
第二个故事也是发生在2010年春季。当时我有两个研究生要毕业,其中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鸡蛋鱼腥味,这个问题是在我国土鸡蛋生产上极具价值的课题。在鸡的饲料中使用鱼粉、菜籽粕或高量的氯化胆碱时,生产的鸡蛋就会有鱼腥味,严重影响鸡蛋品质。这个性状其实是遗传的,是一种基因缺陷,在未经选育的本地土鸡群中这个缺陷基因常有一定的概率。为了进一步改良我国的土鸡品种,这个研究生选择了筛查某个土鸡地方品种群体中鱼腥味缺陷基因的研究课题。
这个学生勤恳好学,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很好。他的整个研究过程紧凑而顺利,从课题设计到试验过程,从数据记录到结果整理,几乎无可挑剔。这正是我最喜欢的学生类型,自然不自觉地就对他十分看重。可是,正是由于对他的信任,却引发了一个让他几乎终生难忘的事。
当时他的毕业论文稿写好后,距毕业答辩的时间已经很近。这时候我才发现他的论文有一个重要缺陷,对于他提到的某土鸡品种中鱼腥味基因的频率,没有做可靠性检验。这在科学研究上几乎是个致命的问题,但是解决起来难度不大。所以我决定要求他进一步补充这个内容,并让他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上午,一个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正在实验室哭鼻子,我立即给这个学生打电话询问:是不是你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回答:“老师,谁哭鼻子了啊?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去进行这个可靠性检验,有点着急。”与他进一步交流后,我才知道他还没找到切入的方法,于是给他发去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很快,我就接到了他的电话:“老师,问题解决了,发你修改稿你再看看!”
我至今觉得,作为导师,我最后逼他一把非常值得。因为我相信他通过这件事可以明白:一是基础理论(可靠性检验方法)的作用无可替代,二是勤学还要敢问,才成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