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同时面临着三大问题: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思想品德教育制度不够健全,同时缺乏人文关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也存在学校忽视、老师厌教、学生逆反等诸多凸显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始终坚持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中学都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过程偏误等诸多的问题。
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环境面临着复杂社会环境的挑战
我国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条件与环境的同时,也因为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和程度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尚具有不成熟性、不定型性。经济政治的转型也促进着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存在多变性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的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2. 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思想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造成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特殊情况都衍生了各种社会腐败和消极现象。这些社会消极现象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极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这些都在侵蚀着尚未成熟的青年中学生的思想,并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可能也是困扰多年来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制度不够健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思想品德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长期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忽视了对中学生个人思想动机的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缺乏人文关怀。
1.教育目标定位不当
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往往忽视个性差异,企图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对于中学生说来,一些政治术语和德育要求过于高深和抽象,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更别说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动机了;为应付检查和考试,他们甚至养成了说空话、假话的习惯。对于教育者来说,由于自身认识不够和思想上并不认同,虽然口头上一直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处于中学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实际上却将其置于首而不要的境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们往往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取得思想品德课的高分,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这使得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其本来存在的意义,而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
2.教育内容编排不合理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相对滞后性。这些内容往往理论深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化和灵活性的实例,这使得中学生在學习的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也难见实效;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其理论内容难以解释日趋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与实际脱节。
3.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应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的过程,其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也包括被教育者。但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由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灌输与说教,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2];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降低。
三、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存在学校忽视、教师厌教、学生逆反等诸多问题
1.学校的重视不够
由于中学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更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取得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表现在:(1)总量上看,思想品德课的总课时量不够;(2)时间安排上,不是在34节,就是在下午,有时还被一些所谓的主干课程占用;(3)在师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专业的教师教学;即使有专业教师,由于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和培训等得不到保证,教师无心钻研此课程的教学。
2.教师认识上的偏误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思想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转型期社会,普遍的实用主义论和转型期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使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讲得不理直气壮;或是底气不足,对一些实际问题也难以作答。这都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对思想教育认识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3.学生的逆反心理
由于自身心智尚不成熟,以及易受家庭、同龄人、大众传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存在逆反心理。主要变现在:反感思想品德课,认为其假大空;在犯错受教育时,不能虚心面对;崇拜西方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等等。
四、对策与结语
在新的时代下,社会、家庭、学校联手共建育人环境家庭、社会是思想品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达到优势互补。首先,抓好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很多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会大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给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过早的“成熟”。相比之下,现行学校思想品质就显得空洞无力。其次,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开办“家长学校”成为众望所归。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在调查访谈中得到明确反映。家庭教育不当如百般溺爱、放任、粗暴已经成为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源泉,给青少年埋藏下道德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祸根。有的教师就谈道:“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孩子花点钱怕什么。”因此,只有让家长先受教育,才能使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得到及时纠正。
目前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教育环境不稳定、制度不健全和教育过程失当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发挥它育人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对策,努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J].伦理学研究,2006(2): 73—77.
[2]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