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萍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从教十余年,我个人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应看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了多少知识,背了多少诗词文章,或是怎么积极配合老师的表演,把课程学完。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知识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所以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培养浓厚的兴趣,获得较快的成长和提升,这当然也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想达到的理想状态。为此,教师应该淡化自己的角色,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和意图,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为此,高明的语文教师常常会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并让他们由“学会”的境界达到“会学”“愿学”的境界。而在所设计的问题中为了得到满意的答案和结果常常会会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其实讨论的时候也不妨给出若干个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人具有自由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由在于不服从上帝和任何权威,也不受任何自然和社会的约束,自由主要是选择的自由,就如同我们到超级市场购物一样,自由让人能做到身心的放松,并能选出适合自己的和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在课堂上语文老师针对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多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就能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的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非常愉悦的选择自己能完成的题目去讨论,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课堂,积极参与,主动合作,思考讨论,受益多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了知識和人格的提升,而老师也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此,我以学生所学过的文章举例,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家郁达夫先生为了表现他所喜爱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他着力为读者描绘了北国的秋的五幅图画,分别是,小院赏花图、槐树落蕊图、秋蝉嘶叫图、佳日秋果图。这五个画面应该都体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但是本课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五幅画面是如何体现以上三个特点的,当然老师可以逐个画面的去分析,也可以笼统的去讨论,但我认为不如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来谈。因为喜欢才会有探索的欲望,喜欢才会激发人的灵感,喜欢才有可能发现细节。学生在对几幅图画的思考中获得了认识,在对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赏析中有所领悟,也为同学理解本文的主题大有裨益。
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选修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研究佛理禅趣的,我带着大家学《百喻经》中的六则小故事,这些故事充满哲理,趣味横生,能让人在微微一笑中领悟其中的内涵。但是如果一则一则的讲解分析,势必呆板和枯燥。于是,我设计用幻灯片,用超级链接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来谈启发,讨论完一则再回到幻灯片的主页来供学生再次选择 ,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颇为高涨,因为我觉得学生总能在六个有趣的小故事中找到自己最有感触和体会的一则故事。这样课堂就是学生在学,在参与,在思考,在讨论,在合作了,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设计尊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们踊跃发言时,我发现班里一位男生发言非常精彩,他选的是《驼瓮俱失》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头骆驼因为贪食瓮中的谷物,头伸入瓮中不能出来,于是它的主人就听从一个老者的建议,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砍掉了骆驼的头,接着又打破了瓮。 这不正如题中所说的“驼瓮俱失”了嘛,真是一痴人也。这位同学联系现实生活,想到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陷入这种和骆驼一样两难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当,结果就会两者俱失了。比如我们有些同学平常学习不努力,寄希望考试能作弊,但是如果你作弊成功,你即使获得高分,你的人格就多了一份缺憾,如果你作弊被老师发现,那么你就会收到处罚,成绩受到影响不说,也失去了老师对你的信任。所以作弊虽然是某些同学想侥幸获取好成绩的一种手段,但运用这种手段其实就和故事中骆驼的主人一样,会落得两者俱失的。
通过以上课堂方案的选择,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选择的活动场所,讨论的话题若能让学生自由选择是多么的重要,这是尊重人性的举动,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举动。这么做势必能增强学生的自由创造性,使学生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语文老师,不妨把这种自由选择权还给你的可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有你意想不到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