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丽 赵亚平
北京经济发展急需各种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专门人才。“十五”期间,虽然商务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熟悉国际经济贸易惯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务政策制定人才为数不多;熟悉世贸组织规则,能够熟练使用外语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商务法律人才奇缺;能敏锐洞察市场信息、科学预测市场变化的高级商务运作人才不足;与商务相关的研究、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高级人才缺乏;从事服务贸易的人才数量较少”。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于北京地方高校中,但对于这些高校而言都存在着如何使人才培养尽快与北京经济发展相耦合的问题。而对于不同高校,由于各自背景、优势的不同,还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特色与优势、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
商务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为建设目标,并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全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与国外先进教育的接轨。
商务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
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北京东二环至东三环一带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1998年北京市规划局关于《北京市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界分出CBD区域(3.99平方公里)。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位于朝阳区CBD旁(2011年被扩展到CBD内),多年来,学院紧密结合朝阳区及北京经济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1.准备阶段(1999年)
学院从1999年开始就在思考国际化问题,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实行英语强化训练的措施和文件;二是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考试点单位,进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第一个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英文简称为:OSTA—C&G)“商贸零售管理服务”证书的培训,成为亚洲第一家进行三级考试的中心,实现了学生毕业后持有毕业证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三是与日本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学院第一个国际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以后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起步阶段(2000年~2002年)
2000年,学院提出了打造“培养国际型商务人才的摇篮”,正式启动国际化办学。一是在2000年,学院与英国佩斯利大学首创了“3+1”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后,第四年赴英国大学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双方互认学分。4年内,如果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学习成绩都能达到合格,本科学生可获中、英两国学士学位,专科学生可获英国学士学位。二是对新生强化英语早读与训练。要求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行英语早读,培养学生读英语的良好习惯与氛围。三是在2002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精品学院”的目标。院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我院国际化办学的决定》;还以“WTO与教育教学改革”为题展开了历时5个月的教育大讨论——对照中外教育现状,剖析中外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逐渐明朗。
3.推进阶段(2003年~2006年)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定位。2003年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确定为: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明确了以应用型、国际化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思路。实施双语教学改革,当年10%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启动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学院教师与英国导师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成果在国际会议上获得好评。二是全英文教学。2004年提出全英语教学计划,并着手建设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制定全英文教学实施方案,从2004级国贸专业学生中选拔出30名~40名学生重新组建新的班级,经过专业英语词汇的强化学习后,于2007年(三年级)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全英文教学。招生时也有了英语成绩最低分数线(90分)的要求。2006年在新生中实施全英文教学试点班,即按高考英语成绩及入学后的英语选拔成绩择优录取一个全英文班。
4.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一是学生的引进与输出。2007年学院首次招收了日本、韩国等外国留学生。2008年开始送交换生去香港教育学院学习,并有毕业生去该校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组织全英语班学生去香港岭南大学实习;2010年组织学生去美国带薪实习。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启动人才培养优化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全新课程。2009年开始在两个专业进行试点——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试方法、课外活动、职业生涯规划、通用能力培养、分层分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与国外大学接轨。三是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2010年支持学生参加了赴美带薪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3个月的实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自主生活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2010年增加了加拿大大学的“3+1”项目。2011年增加了与美国大学的“2+2”联合培养学生项目。2011年暑期,学院开始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交流学习和实践活动,选拔了优秀学生参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的科研项目中。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特色
1.构建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结合、四大平台、四项计划”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战能力”两条主线为依托;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为手段;以“英语交流展示、商务实践教学、国际化视野拓展、网络综合资源”四个平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分类分层管理、实践能力提升” 四项计划为保障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梯次递进、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首都商务中心区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本课程体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实战能力”两条能力主线,构建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开发了“基础英语应用”“商务基本英语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和“综合英语应用”等系列课程;在商务实战能力方面,开发了“信息技术应用”“商务研究方法”“商务活动专业应用”和“商务活动综合实战”等系列课程。形成了英语和商务知识与能力两大系列、4年不断线的国际商务能力课程体系。
3.形成了有利于能力提高的个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分类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的管理机制。从2002级开始将全院学分分成A、B两个等级,进行不同水平的教学。通过分级教学,学生从入学时平均英语高考成绩仅在及格左右,提升到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超过60%,最高的班级达到82%。本科第四学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从2000年的28.1%到2002年的46.6%再到2010年的59%。
二是创新了“双语”“全英语”分类教学管理机制。基于普及化生源,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使优秀学生更优秀。2006年开始,学院把新生分为普通班和全英语班两种类型。除了马列和体育课以外,全英语班的其他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教案、英文授课、英文作业与考试。4届全英语班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均达到100%。
三是开辟了提升商务实践能力多样化的途径。充分利用地处首都商务中心区的地位优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为手段,创新“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以利用综合教学资源,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化,有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要在课内完成公司注册、业务流程全程模拟训练,学院还把107门理论课程改为 “练中学”课程,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课程化,把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学分,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针对显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化,学院与政府和许多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参与所承接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项目化,会展专业学生通过成立仿真公司,自己运作了“商院杯首届会展英语口语大赛暨英语教育展”活动,完成了从策划、招商到运作的全真实践性活动;学科竞赛课程化。如“期货交易”课程从2008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世华财讯全国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先后有280名学生参加,有效参赛账户保持在100个左右。几年来,获得过股票交易团体第三名,金融2009级02班学生程子龙获第五届大赛华北赛区股票交易个人第四名。这些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商务实战能力。
4.构建了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平台
一是搭建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英语交流展示平台,如“英语文化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专题班会,以及“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单词竞赛”等。从2007年至今,共计1,385名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年平均230名学生参与,占当届学生的55%。自2010年以来学院每年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外国高校的交流团20个左右,招收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且所有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全英语班,形成了全英语班国际化的学生结构和学习氛围。
二是构建多渠道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有北京市级“经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面向9个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为:50万人.机.时/学年、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学院先后还承接了朝阳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朝阳区服装外贸转型升级》《朝阳区服务外包电子交易平台设计方案》《朝阳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与电子交易系统建设》等重大项目。
三是建立国际化视野的师生交流平台。主要有境外交流平台,包括香港岭南大学和台湾高等学校;国外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中英、中加、中美等校际合作项目。全院1/3的教师曾赴国外进修课程;有近50%的专业教师具有用双语或英语授课能力。全英语班教师100%有留学进修相关课程的经历。从2000年以来,送出624名学生去英国、加拿大、美国留学;自2008年起向6所国(境)外院校选送交换生33人;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选送全英语班学生赴香港岭南大学实习。
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及效果
1.学院初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形象
一是学院声誉吸引同行。近年来,来校参观与考察的国内外院校明显增加。仅2011年,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丹麦、法国等国的20多个访问团来学院考察访问。国内大学有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新疆职业大学等多所学校来学院进行考察访问。二是学生表现得到肯定。2010年,学生参与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科研项目。由于出色完成了多种项目的策划书、商业报告等,得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组织方的肯定。美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高级进出口管理官员、商务专家等也通过讲座接触了国贸专业全英语班学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是就业率显著提高,2010年和2011年,两届全英语班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充分显示了学院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优势与“市场”潜力。
2.建成了较强的全英语课授课队伍
由于学院每年派出数十名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课程,被派出的专业教师要求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课,通过这种“借炉炼钢”的方式打造了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仅送到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进修的教师就占全体教师的1/3。近5年,有近50%的教师参加了高级英语口语培训、国际双语教师资格培训认证等相关专业的英语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建立了一支满足全英语教学要求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具有双语(全英语) 素质专业教师占近50%,有的专业达到60%。不仅如此,学院每年固定两次派出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团,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瑞典、韩国、泰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地区)进行交流学习,感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开阔国际化办学的视野。
3.商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全院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于北京市属院校的平均通过率,试点班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于重点大学的平均通过率,有的班级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达到100%,学生英语交流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各类市级以上奖项达上百人次。有的学生参加学院与国外大学“3+1”合作项目,在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市财政资助的项目分别有18项和19项,入选数量位列全校第一,占项目总数的50%和25%。在课外科技作品立项中,学院2009年获校级立项资助的有6件作品,2011年申报33件,17件作品获得立项资助。2012年“启明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学院获校级以上立项30项,其中,北京市立项占50%。2007年以来学院共有258人次参加北京联合大学“挑战杯”大赛,190余人次获得奖励,并获得北京市银奖1项、铜奖1项。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