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特首——梁振英

2012-04-29 00:44洪常理
中华家教 2012年8期
关键词:梁振英子女香港

洪常理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的日子,也是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走马上任的日子。在香港,崇尚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即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推崇的是这样的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梁振英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的成长历程造就了梁振英的非凡人生。

少时艰辛编写人生“软件”

梁振英出生于香港底层家庭,身为警察的父亲凭借微薄的薪金养活一家5口人。因无人照料,梁振英3岁就开始上学前班。每天早上妈妈会蒸上一锅馒头,小小的梁振英就带着水杯和一个馒头到学校去。午饭就是硬馒头蘸着热开水吃。妈妈常因此心疼得掉泪。长大一些,为了节省车钱,梁振英经常步行上学;为了补贴家用,他扎过塑料花;中学时,他因为吃不起学校饭堂,花不起两毛錢巴士车费,需要来回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吃午饭。

对此,梁振英却说:“我的家庭没有条件让我跷起二郎腿做人,却编写了我的人生‘软件。爸妈要求我们务实,不贪婪,做事光明磊落。爸妈这些要求亦是我做人处事的态度。”

父亲:膝上报纸和拖手亲情

梁振英的童年,虽然物质不多,但生活充实,他常说:“爸爸自小培养我看报和阅读的兴趣,我一生受用不尽。”

梁振英3岁的时候,父亲抱他在怀里,教他读用1元钱买回来的《工商日报》副刊。读完后,再拿到报摊去补5毛钱换儿童报纸,看报上的漫画。所以,梁振英的童年时代,课余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当时正是梁羽生和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大行其道之时,而他却一本都没有看过。因为“父母管教严厉,认为武侠小说属于‘闲书之流,不准看,免得浪费时间。”没看武侠小说,他倒把中国四大名著看了三本,除了对他而言太女性化的《红楼梦》外。

梁振英祖籍山东,父亲在梁振英年幼时就给子女讲梁山好汉的忠义、孔孟的仁义道德。梁家三子女就读同一学校,成绩都很好,对师长又有礼貌。

除了学习,梁振英最常谈及和父亲之间的亲情。他回忆说,爸妈生活朴素,一年只会上一两次茶楼,其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小孩子都爱吃的美味茶点,而是父亲的手。“从西边街警察宿舍到高升茶楼,要过好几个街口,大概要走十几分钟。虽然路上的车不多,但阿爸还是将我的手拖得紧紧的,不完全是怕路上有差池。记忆较深的就是酒楼那条楼梯,并不是因为楼梯宏伟,而是因为拖着爸的手一级一级的走。爸的手很有力,两代人拖着手上茶楼,感觉特别温馨。”

长大后的梁振英留学英国,学成后放弃高薪职务,毅然返港。他说,“我可能看中文书太多了,受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觉得父母年老了,应该多陪伴他们。”

母亲:言传身教自食其力

梁振英的妈妈不识字,但教育孩子却有自己的一套,她常常教导孩子们:“假如自己有一口饭吃,要先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有一口饭。”也许就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中,让今天的梁振英对家国、事业都抱着强烈的责任感。

对于四十多岁“老来得子”生下的梁振英,母亲从不娇纵惯养,而是常说,“男孩子,吃点亏不打紧!”为了贴补家用,梁振英全家都在妈妈的安排下做塑胶花。当时11岁的梁振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工厂。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让他走走歇歇。到今天,他的右肩还比左肩宽。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如今梁振英教导子女时亦不忘拿出这件“传家之宝”来抚今追昔。

在今年3月份宣读竞选宣言时,聚光灯下的梁振英提到了自己的妈妈,他说:“我扎脚(裹脚)的妈妈,担几十磅胶花,来回走二十多分钟路到山寨厂的情景令我毕生难忘……成长的经历令我深刻体会到:人穷志不短,香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爬上来,成为国际一流城市。”说这些话时,他哽咽了,会场很多人也眼眶泛红,掌声经久不息。

平衡家庭关系扮好父职

梁振英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在经营家庭上也非常成功,他的幸福家庭一直被旁人称道,他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注重陪伴:力尽父职

今年春节前夕,正忙于参选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的梁振英颇为踌躇:一家人吃团年饭是家庭传统。近几年,因孩子们在英国留学,团年饭都在伦敦吃,一来一回最少要3天,还去吗?“我内心确实挣扎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决定离开香港几天。每年吃团年饭这个传统,真舍不得打破。”梁振英对家庭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公务和应酬的夹缝里,梁振英坚持挤出时间,更多地与家人在一起。在香港名目繁多的酒会、典礼等应酬中,很少出现他的身影,有人因此说他“高傲”。他对此的解释是,“家中有三个孩子,责任比较重。尽量在晚上陪他们做功课、聊聊天,早上只要我没有早餐会,又在香港的话,我就开车送他们去上学。中国有句话‘忠孝两难全,我觉得亲情还是很重要的。其它职务可以缺席,做爸爸不能缺席。”直到孩子们纷纷留学去了,梁振英才重现应酬场所。

亲子旅游:感悟生活

热爱家庭的梁振英,每逢学校放长假,都会陪同家人出外旅行。他说:“放假去旅行是最好的松弛,且可以培养感情。前年我们去了新西兰看鲸鱼、萤火虫;去年去了非洲大草原,看长颈鹿、看野象。”

2004年圣诞节,他们一家在马尔代夫度假,正好遭遇南亚发生海啸。逃过一劫的梁振英反倒觉得颇有收获,他说:“几日几夜,整个岛上没电没水,500多名来自不同国度的游客同命相怜,彼此关怀、互助。孩子也明白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让孩子们明白在灾难中要顾及他人的需要。”

品格培养:先于学业

梁振英的三个孩子如今都在英国名校读书,成绩出色。“我对子女要求甚为严格,但不过分苛求学业成绩。”梁振英说,“学业成绩并非首要,反而做人的原则、方向更重要,让他们懂得平等公正,养成正确的待人接物态度等,这些都不能马虎。”

梁振英的家教理念是“身教重于言教”。他不行体罚,不重奖励,但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力行及无间沟通,让子女以父母为榜样,建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

幼吾幼:教育先行

梁振英不爱参加应酬出了名,但香港天文台前台长却说:“他一向少应酬,但只要与母校有关,就是蚊型(小型)活动,即便没有宣传价值,他都乐意出席,为同学打气。”其实,这正是梁振英重视教育的体现。

天水围地处香港西北部,是香港下层社会居民的聚居地。梁振英很早就开始关注天水围的困难,多次去实地了解。2008年开始,以梁振英为主席的香港专业联盟提供费用,安排天水围社区的中学生暑假去各大专业事务所“实习”,此举让孩子们步出了“围城”,开阔眼界,看到向上的希望。

梁振英把对香港青少年未来的思考纳入到对香港发展的宏观思考中去。近年来,他定期在报章上撰文,他说,这些文章“是思考香港的未来,也是在思考香港青少年将来的处境,这些青少年,有你的子女,也有我的子女”。

责编:肖云

猜你喜欢
梁振英子女香港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梁振英斗胆求职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
港首梁振英的家教
妻子是最大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