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英
【摘 要】学生在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会涉及到语言的实际运用的问题。然而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难灵活自如地运用。在生字词的积累过程中应该先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词性和它们的确切含义,然后在学生对词语内化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读写结合,实现语言积累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词语积累;实际运用;“写”的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平时积累的词汇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很难灵活自如地运用。尤其在写作方面,经常会听到老师在谈论,为什么学生平时学习、积累的词语那么多了,但是写作语言却总是枯燥无味,却总是在烦恼不知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是机械化的,并没有真正化为己用。那么,如何才能化词语积累为语言的实际运用呢?就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拙见。
一、明确词义,积累词语
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说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础。因此,在生字词的积累过程中要注意,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字音、字形即可,而是应该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词性和它们的确切含义。如果没有掌握确切的词义,有时会词不达意,有时会铸成大错。
比如:
(1)“曾几何时”原意是不久以前,现在成了很久以前——“曾几何时,我也是少年壮志,意气风发,现在却是两鬓斑白,垂垂老矣。”
(2)“望其项背”,原意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看到小明优异的成绩,我真是望其项背啊,惭愧!惭愧!”
另外,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下面两句话中有两个“自然”,意思就不一样:“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给颜黎民的信》)“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前一句话中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后一句话中的“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熟词时,不能想当然,而应该斟酌一下,否则词义的张冠李戴会闹笑话。
其实积累语言的方式有很多,譬如,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把课文中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起来;让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准确措辞、成语格言、新颖的句式等等。这些都是让词语内化的好办法。
二、外化词语,运用语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还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实现语言积累的“质”的飞跃。
方法一:从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正确理解其意义,以文句为例,进行简单模仿。
仿写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写的过程要完成多种转换,首先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例如:
原句: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敬畏自然》)
学生仿句:
无论是幼时的每一口乳汁,还是现在的每一顿午餐;无论是失败时的陪伴,还是成功是的鼓励,都是母亲至高无上的爱。
方法二:连词成句,要求同时使用两个或三个词语,并且要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语言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人对你的话感兴趣,愿意听,愿意读,并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要达到这个要求,运用语言不仅要合乎规范,还要讲究一点艺术性,也就是要注意修辞。要达到修辞的目的,运用语言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所以,在用词方面,要确切的了解词义,使用时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词;在造句方面,要善于选择最合适的句式来表达思想,造句要合乎普通话的一般规律。
例如:请将“奥秘、凋零”两个词连词成句,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学生作句:
有人说,人生有许多的奥秘,但我要说,人生不过就像花儿的一生一样,经历了发芽、生长、盛开、凋零。但我们应向花儿学习一点:在“开花”时勇敢地绽放自己,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活力。
方法三:连词成段,要求同时使用三个或五个词语。首先得确立一个话题,或创设一种语境,激发学生创作动机。
确立话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明确中心,不能够漫无边际,胡拼乱凑。
例如:请将“璀璨、美味佳肴、家醅”三个词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
学生作句:
璀璨的星空下,空气中弥漫着家醅淡淡的香,摆上桌椅,迎着微风,赏着明月,吃着清粥小菜,却似在品美味佳肴。一家人有说有笑,和和睦睦。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方法四:利用图片、视频、电影、游戏、歌曲等,创造情景来突出词汇的意义,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去体会词汇的意思,然后再模拟情境进行选择和运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这八种智能并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上名著《三国演义》的阅读指导课时,请同学们观看电影《赤壁》的片段,师生共同走进宏大的战争场面,聆听震撼的背景音乐,感慨义士奋勇拼杀的果敢,佩服古人于谈笑间的运筹帷幄……在强大的视听结合的冲击力之下,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调动、情感得到了激发。这时再引导学生使用曾经积累的一系列关于战争的词汇,如“马革裹尸”、“金戈铁马”、“千军万马”等,动笔写下自己的心得,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较之往常会有一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著.《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陈佳民编.《写作艺术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 倪宝员主编.《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4] 沈致隆,陶西平,刘竑波,张敏著.《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