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顾客“养懒”才赚钱

2012-04-29 00:44王宗临鱼头鱼尾
大众投资指南 2012年9期
关键词:小雨卡片顾客

王宗临 鱼头鱼尾

“把顾客‘养懒”近来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何做好服务的问题。

“懒”的核心

是充分信赖

前两年,市面上曾经风行过一阵子所谓“懒人用品”。比如带擦洗功能的拖鞋或能够自我清洁的垃圾桶等。其核心,就是希望通过技术上的改良、改进,让消费者用得省心、省事、省脑子。而现在,虽然说不上销声匿迹,但这类产品基本上已经淡出人们的关注范围。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如果产品足够“新鲜”,的确能赚到“快钱”;第二,光靠一种产品就想把顾客真的“养懒”,也挺难。

“懒人用品”只能让顾客一定程度地产生行为上的所谓依赖,本质上还是炒作概念,靠“名目”作为营销手段。随着顾客对产品认知程度的加深,消费的兴趣也会递减。因此,心理上的依赖感才是“懒”的核心。株洲有一家社区蔬果店,顾客经常这样打电话给老板:“你随便给我送点水果来。”仔细分析,这个电话中透露出三个“层次”的信息,一是我根本不担心你会让我多花钱,更不会担心缺斤短两;二是我的(吃什么水果的这部分)生活你可以“做主”;三是我完全信赖你——这才是“懒”的精髓。

“养懒”是不断深化

服务的过程和结果

“养懒”,即培养顾客的依赖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出对你完全信赖的顾客至少也得三五年吧?至少得耐住性子去全心投入吧?可惜又可悲的是,绝大多数生意人往往追求“短、平、快”的盈利法则,恨不能今天开张、明天顾客就能排着队来消费;所以更愿意花心思在炒作概念、营销技巧、新奇特的形式等方面下工夫,却忽略了生意的本质:服务。

总结经验,把顾客“养懒”的过程,通常需要四个阶段:第一,养熟。一回生二回熟,成为熟人才好说话、好办事,顾客把你视为熟人才愿意花钱消费;第二,养“信”。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这就要比“熟”提升一个档次了。总说现在缺乏“诚信”,看看身边,老子不相信儿子的有,老婆不相信老公的也有,想让顾客信任你,工夫不到想都别想;第三,养舒服。能把顾客培养到信任你,算有本事的,但还不算最有本事。信任并不代表百分百满意,要想让他满意,就得在服务内容和技巧上动脑筋;第四,“养懒”。养熟了,养“信”了,养舒服了,“养懒”还未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关键时刻,也许还要关键一“点”——下文详述。

“养懒”关键词:一“巧”、

一“超”、一“不”、三“摸”

巧结缘,快速把顾客养熟。

假如你是开店的,顾客能进门就是跟你有缘,能消费就是有分,作为商家,自然希望顾客跟自己有缘有分。反过来,顾客已经进门,再让他空着手出去就是你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结下“善缘”。

2011年,小雨在杭州开了家饰品店。开张第一天,凡是进门的顾客都收到一张明信片,除了祝福语外,最醒目的是每张卡片上都分别标着从1—31的数字。小雨特别提醒顾客,以后再来店里,最好带上卡片,如果不能带,也要记住上边的数字,而且承诺一定会有惊喜。这个“神神秘秘”的举动引起了顾客的好奇,便默许了这个规则。从那时起,每天都有新的卡片发出,每天也有已经拿到卡片和记住数字的顾客回头,在他们拿出卡片或报出数字后,小雨就给出种种小惊喜:比如今天是5日,凡是持有數字“5”的顾客,可以免费试用某一款产品,就连尾数带“5”的也可以免费使用一次;有的顾客说,我拿的是数字“6”,看来今天没什么“收获”。小雨先问顾客是哪天拿的卡片。经过一番对比后,会很开心地告诉对方:你是我店里的第一百个顾客,额外有一份大礼!

一张小卡片,让小雨和顾客之间迅速结下善缘。进而产生出一个惊人的统计数字:从开店至今,小雨共发出卡片6000余张,其中超过5000张的卡片持有者“回头”。

超过顾客需求,赢得顾客信任。

顾客要什么,我就给什么,给不了拉倒;顾客要什么,我就有什么,如果没有,我会努力想办法满足;顾客想要的我都有,连他自己没想到而应该有的我这里也有。

以上三项,株洲某蔬果店老板老王选择了第三个,所以把生意做得让同行“羡慕嫉妒恨”。但若提起老王做生意的态度——“客人要根葱他也能送上15楼”,没人不竖大拇指,“随便给人送水果”就是他的杰作。而老王还会补充一句:“送葱也得问问,顾客是用来烧鱼的,还是用来煲汤的,这区别可大了!”

说起老王的蔬果店,附近的居民几乎无人不晓。原因是,一、“没见过品种这么全的”。这个“全”可不是商场超市里各色光鲜产品的琳琅满目,而是那些冷门稀缺的品种,特别是在别的店主看来不怎么赚钱的品种,像老年人喜欢吃但很少能买到的老倭瓜、味道不好、卖价不高但营养丰富的山里产的小苹果等等;二、“没见过这么做生意的”。“一根葱送上楼”还不是最经典的。有个居民喝醉了,想拿老王“找乐子”,你不是送葱吗?给我送一根。过了半小时,我忘了放蒜了,再给我送一头。又隔十分钟,坏了,没香菜就提不出味儿了,再给我送两根来。老王照送不误。最后这个居民酒醒了,当着老王的面直抽自己耳光:“我错了,我也真服了你了!”

不计成本,“让顾客舒服一点就等于多赚一点”。

老王为一根葱送货,可谓不惜成本,但要跟天津的老郑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经营五金店快二十年的老郑,在华北拥有15家直营店,每家店年纯利润都超过10万元。最为业内称道的,是他的客户遍布大江南北,对他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的“好伙伴、好朋友、好哥们儿”。原因就在于他做生意的独门诀窍:不计成本。

“只要你敢订,我就敢送。”自从投身五金销售,老郑就放出了这个豪言。不管订单大小,不管路途多远,甚至不管利润大小乃至有没有利润,只要客户“觉得舒服”,老郑都会坚持送货上门。2012年初,老郑在天津的新店刚开张,就接到一位“仰慕已久”的顾客的订货电话。几百斤线圈全部利润不过100多元,而顾客远在河北沿海,光是送货的汽油钱就得三四百,这笔生意铁定赔了。司机都替他生气,窝工不想出门,老郑硬是逼着他装货送货,做了这单生意。没过几天,这位客户登门,开口就订了15万元的订单。

“以前就有朋友告诉我,下了订单坐等送货上门,跟老郑做生意最‘舒服。”这位客户说,“仔细想想,其实觉得老郑挺可怕——这么赔本做生意,你会老觉得跟欠他账似的,做了一次,想不再做都难。反过来,再做下去就真的成了‘还账,人家还愁不赚钱?”

摸底、摸习惯、摸脾气,推着顾客上“懒床”。

在福建南安有家不大的粮油店,同类店面一般都做居民生意,这家店的主要顾客却是各类企事业机构。平时看似生意冷清,每一单都属于“大宗”出货,加上杀价的很少,利润比同类店高出三倍有余。店主成女士介绍,她的诀窍叫做“三摸”。

一摸底,抓住最理想的顾客。成女士曾经花了近一年时间,从品种、价格、数量、频率等,把方圆四十里以内的几乎所有目标顾客的老底摸了一遍,最终确定了150家作为重点目标。二摸习惯,针对这150家,重点了解的是企业采购的数量、批次和“偏好”的品种等,通过尝试交易,再进一步确定其中60家作为终极顾客;第三,摸清脾气好交易。最后一轮调查重点在“谁负责采购”,这个人是谁,什么来头,什么背景,有何交易特点等。确定每个顾客该说什么话、提供什么产品及服务。

做完摸底工作,成女士开始推出“狠招”。根据不同顾客的“资料”,每次都是估摸着顾客需要产品的时候“预期送货”。当顾客看到送货员打开清单,米、面、油是何品种、总量多少、分别是多少、价格平均水平、甚至送给谁、应该说什么都标注的一清二楚的时候,基本都傻了眼,差点就怀疑成女士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了。

因为这一招“预期送货”,跟成女士做过生意的顾客中,超过90%都被她推上“懒床”——连电话都不用打,到了那个时间,想要的货就到门口了。

猜你喜欢
小雨卡片顾客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一张卡片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